您所在的位置是:进出口服务网 > 新闻资讯

中国核能“走出去”离不开金融支持

来源:进出口服务网 | 时间:2018/3/16 8:55:23 | 阅读次数:

发布单位: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 发布人:
  • 小杨

 “现在是中国核能‘走出去’的最好时候。”在近日举办的首届GNIS·核能投资论坛(GNIS,即全球核电投资峰会)上,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副理事长魏建国说。 

    魏建国认为,目前,世界上许多国家需要清洁能源,但是缺乏资金和技术,尤其是非洲对于清洁能源的需求非常大。据他介绍,中国的技术已经超过日本、法国,要考虑如何进一步加大“走出去”的力度。 

    在全球能源结构中,目前只有煤电、天然气、核电三者可充当稳定基础电力。随着全球能源产业转型升级迫在眉睫,相对于常规发电,核电在安全性和经济性方面的优势日益凸显,这为核能发展提供了广阔的市场空间。 

    诺贝尔和平奖得主莫汉·穆纳辛格表示,能源高效是实现能源可持续发展的第一技术要素,世界需要先进的技术来提升能源效率,而核能就是一项非常重要的能源技术。中国在这方面可以扮演非常重要角色。 

    然而,由于2011年的日本福岛核电站事故,核能的发展经历了挫折,各国开始重新审视和调整本国的核能规划。作为世界核电大国,法国宣布削减核能在能源结构中的比例。而由于北海油气资源趋于枯竭,正在运行的核电站也日益老化,英国对发展核电态度积极。日本于2015年开始重启核电机组,但重启工作进展缓慢。德国是率先放弃核能的国家之一。2017年年底,此前在核电领域高歌猛进的韩国,也意外宣布了“脱核电”的计划。 

    但在世界核能协会中国区总监弗朗索瓦·莫林看来,虽然各国核电发展水平不平衡,市场空间依然很大。 

    统计数据显示,截至去年7月,在全球范围内,正在建设、计划建设、拟议建设的核电机组分别为59台、160台、378台。目前,有17个无核电国家正在建设、计划建设和拟议建设核电机组。未来,全球使用核电的国家将会增至32个甚至更多。 

    随着国内企业和政策对核电材料、设备等国产化的不断推进,中国目前已经形成一条较为完整的自主化核电工业体系,成为世界上拥有最大核电机组产能的国家。 

    借着“一带一路”的东风,中国核电企业在世界各地征战。以“华龙一号”为主打的自主研发核电技术,已成为“中国名片”。去年11月,中核集团签下“华龙一号”海外第三台机组合同;中广核发布声明称,英国核能监管办公室(ONR)和英国环境署(EA)发布联合声明,宣告“华龙一号”在英国的GDA(通用设计审查)第一阶段工作完成,正式进入第二阶段。 

    此外,自主四代核电技术也步入国际舞台。去年3月,中国核建与沙特能源城签署《沙特高温气冷堆项目联合可行性研究合作协议》。同时,中核集团与沙特地质调查局签署双方关于铀钍资源合作谅解备忘录,明确前者将在两年内对沙特9个潜力地区开展放射性资源勘查工作。 

    据中核集团预测,“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核电合作,将直接撬动3万亿元产值规模的市场。 

    大量电力需求的背后是资本密集的基础电力的金融需求。魏建国表示,在“一带一路”沿线,仅核电建设的资金就需要7000亿美元。 

    伦敦发展促进署亚太区相关负责人说,英国核能2016年占到全部能源的1/4,到2035年,相关比例将提高到1/3,但新核电投资正面临特殊挑战,包括高昂前期成本造成的融资困难。 

    核能产业要实现产业升级和可持续发展,就必须借助更多的金融力量。 

    “中国核电‘走出去’,最关键的是金融支持。”魏建国说,在美国、法国、日本等国家,给核电企业的贷款利率只有1.7%,而我国进出口银行给“走出去”企业的贷款利率最低也要到2.2%左右,这说明,在核电“走出去”的金融支持中,政府的参与或支持尤为重要。 

    海核能源高级副总裁石艳宇表示,核能项目盈利能力强,回报长效稳定,但投资巨大、科研成本高,随着全球能源产融结合需求的日益增强,仅靠政府基础设施建设预算,无法覆盖全部核能新项目的融资和旧设备升级的需要。因此,为核能项目提供融资工具,填补市场的空缺也尤为重要。 

    信息来源:中国贸易报

分享


专业提供各国海关进出口数据、各国贸易数据、产品进出口分析报告、 行业进出口报告、企业进出口报告、进口企业黄页、出口企业黄页等信息产品

  • 有需求者请致电:010-89438819

    QQ:529457141

    微信公众号:CIE-DATA

  • 扫二维码关注进出口服务网微信公众号关注公众号
网站简介 | 帮助中心 | 网站建设 | 订购广告 | 网站律师 | 付款方式 | 服务条款 | 隐私保护 | 联系我们
服务热线:010-89438819 京ICP备12042581-2
进出口服务网(www.ciedata.com)版权所有 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