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大部分研究机构、棉花企业和棉纺织厂而言,想要判断2014/15年度国内棉花价格的走势,可能出现的高点和低点以及卖出、买入机会,2015年中国棉花消费能力是个不得不提,不得不估算,不得不调研的数据。近日,在某棉花业内会议上,棉商和棉纺织各机构就2014/15年度棉花消费能力问题展开了辩论,讨论到最后,业内比较认可的数据在650-750万吨,而一些机构仍坚持消费低于600万吨,主要考虑依据是2014年外棉进口量+收储后市场剩余的2013/14年度皮棉+国储棉竞卖成交数量(不计工业库存变化)。笔者认为,2014/15年度中国对棉花的消费尽管并不乐观,但也不必过分悲观,全年度消费突破700万吨并非“可望而不可及”。
一是棉纺织业作为中国实体经济非常重要的一个组成部分,随着美元升值和国内经济形势下行压力增大,国家需要加大信贷扶持力度、提高出口退税幅度以及解决“两税合一”问题。2012-2014年,中低档订单向原料、人力、税收成本等更低的东南亚、孟加拉甚至西非国家转移,中国纺织、服装“被升级”转型,而国家对于纺织基础产业的支持力度也大幅减少,对贸易出口型企业的支持加大。据有关部门统计,截至2012年中国纺纱锭数约1.2-1.3亿锭,直接、间接解决劳动力就业5000-7000万人,1月份以来,美元强劲升值,人民币贬值加速,纺织品服装等行业出口困难上升,接出口订单成本提高10%以上,因此如何破解成为问题的关键,除了信贷资金扶持还需“多管齐下”来切实帮扶企业渡过难关,否则棉纺织服装行业出现问题,整个社会就业、安定面临的压力都不小。
二是国内外棉花价差持续缩小有利于棉纱、坯布等纺织品服装出口,增强企业出口竞争力。由于2014/15年度印度国内继续执行“籽棉最低收购价”托底政策,截至1月20日印度棉花公司(CCI)收购总量为84.72万吨,由于成本支撑,因此印度国内棉花S-6的出厂价在63-64美分/磅,棉花加工企业已处于亏损状态,即使CCI抛储2013/14年度皮棉,对行情和市场的打压力度也比较有限。而据USDA统计,截至1月15日,2014/15年度美棉的签约出口进度已近90%,ICE期棉后市或面临交割压力,在澳大利亚高等级棉花已所剩无几的情况下,美棉可供中国企业选择的空间也已非常有限,因此ICE期棉下滑压力逐渐稀释,预计ICE期棉、外棉现货的涨幅将明显大于国内棉花,内外棉差价很可能缩小至800元/吨甚至500元/吨以内。另外,由于2014年棉价大幅下跌引发包括美国、中国、印度以及其它产棉大国农民“弃棉种粮”的热情快速升温,一旦2015种植面积大减受到资金和市场的联合炒作,国内外棉价很可能联袂上涨。
三是中国经济增速减缓,大量的资金将逐渐回归实体经济,完成产业升级、结构转型的棉纺织行业将焕发“第二春”,继续做出口创汇的排头兵。纺织服装业从东部沿海发达地区向内陆、新疆等省市甚至东南亚、孟加拉等低成本国家转移是发展的“必然阶段”,毕竟任何一个行业、产业不可能始终处于“黄金十年”。自2012年以来美国、土耳其、中亚等国棉纱开始向中国织造、贸易商倾销,实体经济“空心化”已日渐突出,大量的资金转向房地产、金融、基建等,加上从种子公司到棉农一切向“产量”看齐,但皮棉品质、内在指标以及“三丝”等顽疾始终没有得到正视和解决,因此随着房地产行业面临深度调整,金融融资等规模萎缩以及CPI、PPI全面放缓,资金回归实体经济才是中国经济快速走出“泥沼”的唯一办法。而作为解决90%以上就业的中小企业必将迎来第二轮发展契机,中小棉纺厂、织布厂遍地开花并非奢望,届时棉花价格或将经历止跌、企稳、反弹“三步走”。
四是化纤大量替代棉花本身就是个伪命题,只是阶段性的产物,棉花消费需求并不会被涤纶短纤、粘胶短纤所左右。化纤纱、化纤坯布和面料出口和内销是否有大的增长,至少从海关总署公布的数据来看,涤棉纱、涤棉坯布产量和出口量并未有较大幅度好转,倒是一些电子销售平台充斥假货而欺骗消费者,全棉产品订单被调换成涤棉、涤粘、棉粘等产品交货,最终“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另外,纺棉纱的设备用来纺化纤纱、混纺纱需要进行设备调整和资金投入,纺企需要充分考虑得失,而且化纤行业的竞争也已经很激烈,入市站稳并不简单,棉纺厂肯定要“三思而后行”。
来源:中国棉花网
专业提供各国海关进出口数据、各国贸易数据、产品进出口分析报告、 行业进出口报告、企业进出口报告、进口企业黄页、出口企业黄页等信息产品
有需求者请致电:010-89438819
QQ:529457141
微信公众号:CIE-DAT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