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美国食品工业协会预测,到2018年,我国将成为全球最大的进口食品消费国,届时中国大陆进口食品市场规模将高达4800亿人民币。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近5年来,中国进口食品平均每年的增长速度在15%左右。2012年,中国进口常规食品销售量达630亿人民币,中国迅速成为全球最大的进口食品国。
因此,美、澳、韩、英、意、西等六国的驻华领事馆,已经与电商1号店签订协议,推出“舌尖上的联合国”营销活动;丹麦驻华大使馆则联合天猫旗下的团购频道“聚划算”,发售丹麦有机奶、推广丹麦旅游等;智利政府也希望能把智利车厘子推广到中国各地。
国内电商发力主推
刚刚过去的“双十一”中,天猫复制今年7月预售美国车厘子的成功经验,在12天的预售时间里,售出50吨阿拉斯加野生海鲜,相当于一个沃尔玛超市两年的销量。
主打进口食品的1号店,双十一期间进口食品饮料的销量已超国产品牌,目前1号店日销进口牛奶已经达到10个集装箱。1号店表示,未来一段时间将会把进口品类作为打造品牌差异化的撒手锏。
相比线下专售进口食品的“Ole”等超市,电商给的价格实在是优惠。以车厘子为例子,和中国樱桃相比,个大皮厚颜色鲜艳,零售价格一般为100元/斤,而天猫售价为179元4斤 (买3斤送1斤)且全国包邮,价格优势明显。
电商实际上看中的是进口食品的高毛利、高回报。相比国内食品,进口食品的毛利率要高出不止一倍,如德国大闸蟹在国外没人买,到了国内可卖到几百元一斤。
进口食品背后的问题
国内食品安全事件频发是进口食品热潮出现的最重要原因,然而,国外食品也不总是安全的。
2013年12月3日,国家质检总局公布的10月全国出入境检验检疫机构检出的质量安全项目显示,不合格的进口食品194批,化妆品8批。其中,不合格食品涉及18类产品,主要产品是酒类、粮谷及制品类和糕点饼干类,来自29个国家和地区。品质、食品添加剂和微生物污染等项目成为这些进口食品抽检不合格的致命原因。
目前网络上销售的进口食品,大致可归为三类:第一类,产地在国外,由国内经销商粘贴中文标识并在国内销售,外包装没有国内的卫生许可证号;第二类,原料由国外厂家生产,国内厂商进行包装和经销,包装上对产品的成分、配料等有较详细的标注,有国内的卫生许可证号;第三类,包装以外文为主,由国内的厂家进行分装,没有国内的卫生许可证号。中消协专家认为,只有第一类是真正意义上的进口食品,第二类属于国产食品,第三类则不确定。
进口食品的安全问题显现与国家相关部门的监管不到位、法律法规不完善等相关。国家亟须针对进口食品制定相关标准,为监管提供法律依据。(来源:中国经济周刊)
专业提供各国海关进出口数据、各国贸易数据、产品进出口分析报告、 行业进出口报告、企业进出口报告、进口企业黄页、出口企业黄页等信息产品
有需求者请致电:010-89438819
微信公众号:CIE-DAT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