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是:进出口服务网 > 新闻资讯

可燃冰开采:商业化之路还有多远?(2)

来源:进出口服务网 | 时间:2013/3/26 17:08:25 | 阅读次数:

发布单位:中华人民共和国商务部
  • 发布人:
  • 小杨
环境地质风险成开采瓶颈 由于“可燃冰”多埋藏于海底岩石中,与石油、天然气相比不易开采和运输,因此世界上至今没有完美的开采方案。 “天然气水合物藏的开采会改变其赖以赋存的温度、压力条件,从而引起大量分解。因此在‘可燃冰’的开采过程中,如果不能有效地实现对温压条件的控制,就可能产生一系列环境问题,例如加剧温室效应、海洋生态变化以及海底滑塌等。”国务院参事、国土资源部前总工程师张洪涛说。 显然,如果技术上不过关,开采可燃冰将面临极大的风险。考虑到“可燃冰”开发不当可能引发的环境地质灾害,各国均采取了谨慎的态度和明智的做法——在没有找到理想方法解决环境影响之前,不能像常规一次性矿产资源那样大量开采。 目前,已有地质专家对日本此次采取的“减压开采法”提出警告。 “减压法”是在蕴藏有“可燃冰”的海底打出大量深孔,灌入二氧化碳减压,使“可燃冰”释放出甲烷。“此法成本较低,适合大面积开采,尤其适用于存在下伏游离气层的天然气水合物藏的开采。但它对天然气水合物藏的性质有特殊要求——只有位于温压平衡边界附近时,减压开采法才具有经济可行性。”中国地质科学院矿产资源研究所研究员祝有海表示。 技术瓶颈只是可燃冰开采的障碍之一。业内专家认为,从开发成本角度看,“可燃冰”的经济效益是否足以与石油、天然气媲美,也存在疑问。“可燃冰”分离出的气体体积较大,运输难度极大,需要建造海底管道或将气体液化,不仅是开采,储存和运送的成本也相当高,而这些障碍一时半会儿难以解决。 中国的研究总体滞后正在提速 既然“可燃冰”的开采仍处于科学勘探层面,那么其商业化之路究竟有多远?对此,业界的主流预测是:在2020年前后能实现陆上冻土区天然气水合物的商业性开发,在2030年至2050年间有望实现海底天然气水合物的商业性开发。 与发达国家相比,中国在“可燃冰”开发利用的“起跑”阶段落后了一大步。 “相对于美国和日本,中国的可燃冰研究要滞后五六年。”据中国科学院广州能源研究所研究员李小森介绍,从1999年起,我国开始对海洋“可燃冰”开展实质性调查研究,并于2007年5月成功获取实物样品。 进入21世纪,我国加快了推进天然气水合物调查研究的进程。经过初步评价,科学家发现:中国南海北坡的神狐海域是“可燃冰”富集区,预测储量约194亿立方米,相当于目前陆上石油、天然气资源量总数的二分之一;而2008年在青海省祁连山南缘永久冻土带发现的“可燃冰”储量也相当可观。 在中国科学院能源领域战略研究组编制的《中国至2050年能源科技发展路线图》报告中,对我国“可燃冰”的研究开发路线图作过如下阐述:“从2008至2020年,完成对中国海域的可燃冰的勘探评估以及开采技术等前期准备工作;2021至2035年,进行海上商业化试采;2036至2050年,开展海上大规模商业化开采。” 近日,从国土资源部广州海洋地质调查局又传来好消息:我国启动了“天然气水合物勘探技术开发”主题项目。据项目首席专家、广州海洋地质调查局副总工程师王宏斌介绍,目前该专项已被纳入国家863计划重点项目实施,执行年度为2013-2016年。(   (信息来源:新华网)
分享


专业提供各国海关进出口数据、各国贸易数据、产品进出口分析报告、 行业进出口报告、企业进出口报告、进口企业黄页、出口企业黄页等信息产品

  • 有需求者请致电:010-89438819

    QQ:529457141

    微信公众号:CIE-DATA

  • 扫二维码关注进出口服务网微信公众号关注公众号
网站简介 | 帮助中心 | 网站建设 | 订购广告 | 网站律师 | 付款方式 | 服务条款 | 隐私保护 | 联系我们
服务热线:010-89438819 京ICP备12042581-2
进出口服务网(www.ciedata.com)版权所有 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