船舶配套业是船舶工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影响船舶工业综合实力的重要因素。我国船舶配套业水平落后,严重制约船舶工业国际竞争力的提高。特别是进入新世纪以来,随着我国船舶工业进入快速发展轨道,船舶配套问题变得日益严峻和突出。现就我国船舶配套业发展的现状做简要介绍。 (l)产业规模大幅提升 我国船舶配套产业规模大幅提升,2006-2009年我国船舶配套业总产值由249.8亿元增长至716.1亿元,2010年l-8月,工业总产值481亿元,同比增长27.5%。 截至2009年底,我国规模以上船用配套设备制造企业724个,按企业规模划分,大型企业4个,中型企业41个,小型企业679个。配套企业从业人员近10.5万人。形成了一批具有较强竞争力的船舶配套设备专业化生产企业。 (2)产业格局不断优化 从地域分布看,主要配套企业向大型造船基地聚集趋势明显,初步形成长江三角洲地区、重庆湖北地区、环渤海地区、珠江三角洲地区四大配套集群;从企业性质看,基本形成国有、民营及合资企业三大阵营共同发展的产业格局;从产品分类看,形成了以大连、上海、青岛等为中心的低速柴油机、推进器、阀门为主的生产基地,以西安、洛阳为中心的高中速柴油机、发电机组为主的生产基地,以南京为中心的船用机械、中小船舶配套为主的生产基地,以武汉为中心的甲板机械、曲轴、大型铸锻件为主的生产基地,以重庆为中心的柴油机二轮配套产品、船用仪器仪表为主的生产基地。 (3)创新能力不断增强 通过加强技术引进、消化吸收和再创新,加强自主研发,我国船舶配套业自主创新能力进一步增强,突破系列重点船用配套设备关键制造技术,填补了多项国内空白。 低速机方面,大型骨干企业已具备大部分零部件的“二次研发”能力,初步具备建立船用动力研发基础平台的条件。攻克了船用低速柴油机曲轴等多项关键制造技术,交付了世界首台6K80ME-C、6RT-flex60C-B电控柴油机和6S35ME-B船用低速柴油机。特别是大型曲轴,经近年来的努力,我国不但有能力满足国内的需要,还能部分出口,实现了造船人30年来的企盼。 中速机方面,国内已有几家企业基本具备自主研发中速柴油机的能力,G32系列柴油机技术指标达到国外同类机型先进水平。近期大马力的中速机已试制成功。 甲板机械方面,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海洋平台用起重机己批量生产,已掌握超大型油轮、矿砂船及集装箱船的甲板机械自主制造关键技术,拥有转叶式舵机、大型低压拖缆机、锚铰机等一批新产品的自主知识产权。 在舱室机械方面,具备了污水处理装置、碟式油水分离机、遥控碟阀、压载水处理装置、渔船尾气制冷机等产品的自主研发能力,产品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其中压载水处理装置己获国际海事组织批准,已获IMO批准的全球有18家,我国有2家。 通信、导航及船舶自动化领域。已完成综合船桥系统关键技术研究,初步掌握综合船桥系统集成设计技术;罗经、计程仪、测深仪、风速风向仪、航行数据记录仪等设备研发技术水平与日、韩相当;ARPA雷达、电子海图显示与信息系统等设备研发技术水平相当于日、韩上世纪九十年代水平;GPS、DGPS、船舶自动识别系统(AIS)、全球海难呼救安全系统(GMDSS)、卫星通信系统、气象传真机、超高频无线电话、接收机等设备开展了关键技术研究,初步掌握了部分产品的核心技术;开展了船舶机舱自动化系统关键技术研究并取得一定突破。 (4)本土化率仍有差距 2009年我国船舶配套本土化率达到54%,预计2010年我国船舶配套本土化率也仅能达到60%左右,相对日、韩85%以上的水平仍有较大差距。2009年,除船舶动力系统及装置、甲板机械、船用舾装件等配套设备本土化率超过50%以外,其它船用设备本土化率水平普遍较低,电子电气设备本土化率13.31%,舱室设备本土化率18.8%左右,通讯导航与自动化系统本土化率仅1.66%,尾轴密封装置、船用电梯、装卸机械、泵、空压机、海水淡化装置、空调及冷藏设备、通讯导航控制系统及电子电气设备等配套设备主要依赖进口。船用柴油机二轮配套能力仍显不足,增压器、电子调速器、油雾探测器、Alpha注油器、电控模块、薄壁轴瓦、控制系统阀件等高端零部件仍然依赖进口。 2010年l-9月我国船舶配套产品出口金额为15.61亿美元,其中一半是以加工贸易方式出口的,产品结构很分散,没有大宗的优势产品。按地域划分,江苏省的出口额占39%,居全国首位,上海第二,广东排第三,但增长幅度广东最快。 进口金额为36.38亿美元,其中53%是进口柴油机,其次是推进器和桨叶。近年来,进口的船配产品中都是以这两类产品为主。 (5)缺乏核心自主技术 长期以来,我国船舶配套设备基本采用引进许可证或与国外合作方式生产,国内企业缺乏核心自主技术。配套企业研发投入主要依赖国家,自主投入力度不够;为满足造船业快速发展的需要,配套企业致力于扩充产能,却不十分重视自主研发。与日、韩先进配套企业相比,我国船舶配套企业对引进技术消化不够,自主创新能力严重不足。在船用低速柴油机方面,日本三菱重工自主开发了UEC型船用低速机,韩国低速机企业与专利商开展联合设计,建立了自己的研发测试平台,我国船用低速机自主研发还处在起步阶段。甲板机械和舱室机械领域,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科研成果和产品不多,大量高技术高附加值产品为国外厂商所垄断,国内能力存在空白。 (6)产业集中度低 2009年,全国规模以上船舶配套设备制造企业724个,配套总产值716.1亿元。其中,产值居于前五位的配套企业总产值约114.6亿元,占我国配套业总产值的比例仅为16%,产业集中度较低。 低端重复建设现象严重。全国众多的船舶配套产业园区产品同质性严重,甚至同一区域的多个产业园区也存在低端重复建设现象,导致结构性产能过剩与恶性竞争;部分优势配套产品领域也存在重复建设现象,如国内船用低速机市场的成熟机型竞争激烈,高端机型批量生产能力不足,新型动力如大马力双燃料柴油机仍是空白。 (信息来源:商务部机械电子频道子站) |
2010-12-24 |
专业提供各国海关进出口数据、各国贸易数据、产品进出口分析报告、 行业进出口报告、企业进出口报告、进口企业黄页、出口企业黄页等信息产品
有需求者请致电:010-89438819
QQ:529457141
微信公众号:CIE-DAT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