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是:进出口服务网 > 新闻资讯

国际粮食价格变化情况分析

来源:http://ccn.mofcom.gov.cn | 时间:2010/12/3 10:35:16 | 阅读次数:

发布单位:中华人民共和国商务部
  • 发布人:
  • 小杨
一、国际粮食价格变化情况分析


    2010年10月世界主要粮食价格指数同比上涨25%,逼近创下历史最高纪录的2008年6月粮食危机时的水平。各国警惕粮食危机再次发生。世界主要粮食价格指数已连续4个月上涨。如果把2002年至2004年的平均值设定为100,今年10月的主要粮食价格指数已升至197。
  
    粮食价格指数上涨的主要原因之一,是俄罗斯旱灾后实施谷物出口禁令引起全球小麦价格上涨。此外,近几个月全球食品价格上升与糖价飙升有关,糖价日前已升至30年来高位。劣天气使小麦、玉米等全球谷物产量减少,库存大幅减少可能进一步拉动价格上扬。为防止再次发生曾在发展中国家引发动荡的粮食危机,各粮食生产国应努力提高产量。


    预计今年世界粮食进口费用1.026万亿美元。据相关统计,今年世界粮食市场的采购支出与2009年相比上涨了15%,达到了10260亿美元。有史以来第二次突破1万亿美元,接近2008年粮食危机期间1.031万亿美元的最高纪录。粮农组织相关专家指出,目前,世界粮食市场呈现出价格稳定、显著增长的特点。近几个月以来肉类、奶制品、包括小麦在内的谷物等的价格都有所上涨。

      据联合国粮农组织专家预测,今年世界粮食产量将减少2.1%,约22.2亿吨。世界粮食储备量将下降7.2%,至5.125亿吨。


    近期糖价触及30年新高,咖啡价格创下13年新高,棉花价格上涨逾一倍,玉米、小麦和大豆价格分别较上年同期上涨49%、39%和35%。粮食价格十分接近2007-08年的水平,情况危险。预计2011年全球粮价可能进一步上涨。


    农民“大幅扩大”谷物生产,才能满足消费和补充全球储备。预计2010-2011作物年度全球谷物产量将下滑2.1%,谷物库存将较下降7%,大麦、玉米和小麦的库存将分别下降35%、12%和10%,大米库存将增长6%。


    二、中国粮食安全策略建议


    我国是农业大国,耕地面积20亿亩,2010年我国粮食实现连续7年大丰收,产量连续4年保持在1万亿斤以上。


    过去粮食销售的主要渠道是国有粮库。由于运输成本高、办事效率低等问题,现在粮食销售的主要渠道是由粮食收购企业(俗称“粮贩子”),直接沿途上门收购粮农的粮食。成交后,“粮贩子”统一将收购的粮食卖到粮库或粮食加工企业。这样在粮食流通过程中就增加了一个环节,粮农省去了卖粮过程中的运输成本和验收所产生的麻烦,却损失了部分本该属于他们的收益。


    国有粮库负责收粮和存粮,存在严重的体制性障碍问题。粮食流通体制和国有粮库改革停滞不前,变成了养人的体制和腐败的体制。因此,我们不妨改革粮食流通体制,由储粮于库变为储粮于民。这正和我国的外汇储备的思路一样,我国外汇储备2.64万亿,是世界第一大外汇储备国,数量很大,风险也很大,这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我国的储汇于国的计划经济储备体制造成的,而西方市场经济国家大多是储汇于企,储汇于民。同理,将粮食储藏于民可以消化储藏成本,我们应走出计划经济的怪圈,尽快在粮食流通领域实现市场调节。


    目前,大量外资进入我国的粮食流通领域,如大豆。我国的大豆没有实现规模化生产,受联产承包和土地制度的影响,我国的大豆生产规模小、成本高、产量低。由于买国内大豆成本高,中国只能转向购买国外的转基因大豆,其背后是价格之战,价格背后是成本问题,成本背后是规模经济问题。所以,解决粮食安全的关键还要靠土地制度创新和农业现代化。


    现在玉米市场也出现了类似大豆的危机,如果大豆、玉米问题解决不好,接下来出问题的可能就是小麦、水稻。如果继续让大量外资进入我国的粮食流通领域,控制我国粮食的种植、销售、流通和深加工,势必影响我国的粮食安全,这应该引起国家的高度重视。


    目前,国外进入我国的农产品大多是转基因产品。尽管关于转基因食品是否对人体有害,尚在争论之中。但全球市场细分已经悄悄完成,即富人惜,命大多食用高价的非转基因食品;穷人惜钱大多食用低价的转基因食品。


    为此,建议各级政府要宏观调控粮食进口的数量和品种,为老百姓看住食品安全的大门,防止转基因食品进入我国造成可能的基因污染,防止外资进入我国粮食市场,垄断粮食流通,兼并粮食加工企业。这是危及中国粮食安全的真正隐患,不可不防。


    三、安徽省粮食总产量统计


  2005年秋种开始,安徽启动小麦高产攻关。其核心是坚持依靠科技、主攻单产的方向,集成推广关键技术,推进良种良法配套、农机农艺结合和节本增效同步,充分发挥现有技术对单产提升的支撑作用。关键技术的推广应用释放了小麦生产潜力。


    5年间,安徽小麦生产实现历史性跨越。2010年,全省小麦单产达到340公斤/亩,比攻关前的2005年增加84公斤/亩;总产达到241.3亿斤,比2005年增加79.7亿斤,连续五年创历史新高,并带动全省农民人均累计增收165元。


  与此同时,安徽还相继启动水稻产业提升行动和玉米振兴计划。通过三大行动的扎实推进,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稳步提高。


  2005年粮食总产521亿斤,到2008年首次突破600亿斤,今年预计超过615亿斤,5年间增粮超过94亿斤,实现连续7年增产,连续5年超历史的骄人业绩。其中小麦总产比2005年增加39.85亿公斤,占全国同期冬小麦增量的22.9%,有力支撑了国家粮食连年丰收。


  国家惠农强农政策的支撑,也为粮食连续丰收提供了强劲动力。从最低收购价政策、实施优质粮食产业工程到增加对粮食主产区投入,从粮食直补、农机具购置补贴,到良种补贴、农资综合补贴,一系列重大举措激发了农民积极性,增添了粮食生产的热情。


  安徽也相继出台一系列支持政策,特别是各级财政把支持粮食生产放在首位,资金向粮食主产县倾斜,实施现代农业的项目优先向粮食主产县布局,着力提升全省粮食综合生产能力。


    四、山西省粮食总产量统计
    

    新中国成立以来,山西省已有6个年份粮食总产量超过100亿公斤,分别是1996年、1998年、2004年、2006年、2007年和2008年。其中,总产量最高的年份为1998年,当年粮食总产量达到了108亿公斤。2009年,山西省粮食生产遭遇了多年罕见的干旱、冻害、病虫害等诸多自然灾害的严重影响,粮食总产量较上年出现了下滑,但在山西省上下的共同努力下,仍然获得了94.2亿公斤的收成,达到了山西省中等年景的粮食总产水平。


    2010年山西省粮食总产量预计可达113.6亿公斤。2010年将成为新中国成立以来山西省第7个粮食总产量过百亿公斤的年份,并有望超过1998年108亿公斤的历史最高水平。


    山西省省委、省政府向来高度重视粮食生产,而且今年山西省惠农政策落实和行政推动力度进一步加强。今年山西省除落实粮食直补和农资综合补贴两项补贴政策 (总金额20.155亿元)外,还实现了良种补贴玉米、小麦、水稻、棉花四种作物全覆盖,补贴总额达到3.8亿元,比上年增加1.8亿元。


    山西省财政则继续安排小麦良种繁育补助资金500万元,对16.7万亩小麦良繁基地给予补贴,而且新安排了马铃薯良种补贴资金1500万元。今年中央安排的农资综合补贴增量资金为3000万元,山西省利用这项资金对638个种粮面积在300亩以上的种粮大户实行奖补。此外,山西省从今年起,对17个省级粮食生产大县实行动态管理,进行奖补。


    今年山西省农业生产政策性保险保费补贴试点工作业已启动,已实施玉米保险100多万亩,小麦保险也在进行中。诸多政策利好进一步调动了农民种粮积极性。统计数据显示,今年山西省农作物总播种面积达5645.9万亩,比上年增加107.7万亩,其中,粮食种植面积达到4858.9万亩,比上年增加138.9万亩。


    山西省重点推进的玉米丰产方建设、粮棉高产创建等工程,对粮食生产能力的提升作用已逐步显现。去年秋季,山西省对400万亩玉米推广秸秆还田、增施有机肥、机深耕等三项技术进行了补贴,今年山西省又在20个县安排地膜覆盖玉米150万亩,这些玉米丰产方项目的实施,为促进全年粮食增产发挥了重要作用。今年山西省的粮棉高产创建工程,则在65个县安排了103个万亩粮棉高产创建示范片,工程建设效果显著。


    据统计,今年3个小麦万亩示范片平均亩产较上年增产65%,较全省小麦平均亩产增产82%;56个玉米万亩高产创建示范片平均亩产较上年亩均增产20.5%,比全省玉米平均亩产高出近一倍。另外,山西省多年持续推进的2000万亩耕地综合生产能力建设工程、中低产田改造工程和旱作节水农业工程等,也对山西省今年粮食丰产起到了很大的促进作用。


    今年气候条件明显好于上年,有利于粮食生产。尽管春季气温持续偏低,特别是4月份气温偏低导致农作物春播期推迟了10-15天,但5月份气温回升较快,有利于春播工作的顺利开展;今年降水条件也十分有利于农业生产,尽管6月中旬到7月下旬全省遭遇伏旱,中部太原、晋中、阳泉等3市受到较重干旱影响,但其余8市降水较多,山西省大部分地区农作物长势普遍较好。

  (信息来源:中研网)
2010-12-03  
 
 
分享


专业提供各国海关进出口数据、各国贸易数据、产品进出口分析报告、 行业进出口报告、企业进出口报告、进口企业黄页、出口企业黄页等信息产品

  • 有需求者请致电:010-89438819

    QQ:529457141

    微信公众号:CIE-DATA

  • 扫二维码关注进出口服务网微信公众号关注公众号
网站简介 | 帮助中心 | 网站建设 | 订购广告 | 网站律师 | 付款方式 | 服务条款 | 隐私保护 | 联系我们
服务热线:010-89438819 京ICP备12042581-2
进出口服务网(www.ciedata.com)版权所有 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