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一份由14家玻璃瓶企业老总联名起草,要求基本药物目录中禁止使用塑料输液瓶(袋)的报告即将上书中国医药包装协会。消息甫出,业内哗然。背后,一场中国药玻包材市场的暗战已不言而喻。
面对原材料价格上涨、产能过剩、市场萎缩和药品招标价格受限等上堵下截的发展困局,究竟下一个利润增长点在哪里?药包行业又如何在颠覆中重生?记者发现,不少药包材生产企业已悄然谋变。
标准建设要求紧迫
多年来,我国输液领域由于标准化建设滞后,掣肘着产业发展。从更广泛的层面来讲,加快药包材标准化建设已成为业内的共识。
“为了适应高速发展的医药行业,应对能源及原料涨价、供过于求等发展瓶颈,频繁变更外形尺寸成为了许多包材企业应对市场变局的手段之一。”浙江药检所药包材室主任俞辉告诉本报记者,而我国的医药包装标准(YBB)只将规格尺寸列入推荐性项目,不设抽样方案和判定规则条款,这在某种程度上不利于对药用玻璃制品规格尺寸上的规范。
俞辉认为,尽管2010版中国药典将药用玻璃标准纳入,但在对玻璃热膨胀系数、氧化硼的含量要求等标准的编制、内容、指标及与国际市场接轨的程度上,都需要在实践中进行适当的调整和补充。
近期被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SFDA)授予在中国生产及销售Ⅱ型玻璃输液瓶许可的SGD集团圣华玻璃容器有限公司总经理高华德(Serge
Cofrade)接受了本报记者的采访。高华德表示,在药用玻璃的发展历史中,标准化一直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但当前,中国包材标准仍存在较大缺陷,如在外观质量上描述较少,供需双方对产品质量判定缺乏统一的依据等。
而随着中国市场的不断成熟,标准化建设的要求越来越紧迫。高华德解释说,在日趋激烈的竞争中,一流的企业做标准是亘古不变的法则。
据悉,圣华目前正在尝试成为在中国第一个获得ISO15378认证的企业。“当然,获得ISO15378认证肯定也会是一个非常艰难的过程。”高华德说。
近年来,国内药用包材尽管实现了升级换代,但是产品本身的技术含量仍然很低。健康网药包材专业分析人士郭亚雄告诉记者,如果不加强标准化建设,就容易走入“唯价格论”的误区。
“医用玻璃与塑料包装之争,除了利益博弈外,从某种意义上讲,也是标准建设滞后的具体体现。不过,我国玻璃包材主要集中在低端普通产品上,标准化建设需要一个渐进的过程。”郭亚雄说。
专业提供各国海关进出口数据、各国贸易数据、产品进出口分析报告、 行业进出口报告、企业进出口报告、进口企业黄页、出口企业黄页等信息产品
有需求者请致电:010-89438819
QQ:529457141
微信公众号:CIE-DAT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