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是:进出口服务网 > 新闻资讯

能源消费放缓:年均增速将低于4%

来源:进出口服务网 | 时间:2015/3/19 9:37:00 | 阅读次数:

发布单位:中华人民共和国商务部
  • 发布人:
  • 小杨

 中国能源消费这台列车将低速行驶,这一点在能源行业内获得共识。 

  国家能源局局长努尔•白克力在全国“两会”期间介绍,我国能源消费进入中低速增长期。本世纪以来,我国能源消费总量从14.6亿吨标煤增长到42.6亿吨标煤,年均增长7.9%,比上世纪最后20年的年均增速高出3.4个百分点。随着我国经济发展逐步进入新常态,能源消费增速也将逐步换挡,预计从现在到2020年我国一次能源消费年均增速将降至3.4%左右,到2030年可能降至2.3%左右。 

  国家能源委专家咨询委员会主任、原国家能源局局长张国宝预计,2015年能源需求增长仍然疲软,供应宽松,能源需求增长率可能低于2.5%。建议以加大结构调整,推进科技创新,扩大国际合作为主基调,提高非化石能源的比重,推进能源价格市场化改革。 

  预期电力产能过剩 

  从能源品种看,当前国内电力、煤炭、油气生产和消费量均已降至近年最低水平。尤其是电力行业,经过多年大干快上之后,电力供需形势宽松,甚至出现产能过剩。 

  国家能源局数据显示,2014年全国用电总量同比增长3.8%,创下新世纪以来最低增速。2014年全国6000千瓦及以上电厂发电设备平均利用小时为4286小时,同比减少235小时,是1978年以来的最低水平。 

  华电集团董事长李庆奎在年初预计,在经济稳中趋缓、新增装机增长等因素影响下,电力市场增长乏力的状况不会有太大改观,电量将继续保持低位增长。 

  张国宝认为,今年电厂发电小时数可能进一步下降,下降幅度在100小时以上。随着钢铁等高耗能产业结构调整,第二产业用电增长乏力,用电增长主要靠第三产业和民用电,发电量增长率不会超过3%-4%。 

  得益于煤炭价格大幅下降,发电企业连续三年盈利。但在有限的发电增幅下,电厂将迎来激烈的市场竞争。目前,国家正在推进新一轮电力体制改革,推进电力市场化进程,改变电厂的经营模式。 

  现阶段,发电企业主要依靠争取电量计划来增发增收。“随着电力市场化改革的推进,市场电量占比将越来越高,甚至全部放开,电厂之间的竞争将更加激烈,电量主体将由计划电量向市场电量转变,电量争取将由原来的找政府、找调度向找市场、找用户转变,市场竞争的要素将由电量计划竞争向成本、环保和安全等要素的综合竞争转变。”李庆奎说。 

  提高非化石能源比重 

  在当前的能源供需形势下,张国宝建议2015年能源工作应以加大结构调整,推进科技创新,扩大国际合作为主基调,以更大勇气和决心淘汰落后的电力和煤炭生产能力,建设风力、太阳能发电基础设施,提高非化石能源的比重。 

  改革工作应先从引入、扩大巿场竞争,推进价格市场化改革,适度放开原油、天然气进口准入标准着力。例如可扩大风电、太阳能特许权招标,通过竞争发现价格,取消政府对风电、太阳能规模的行政审批,批准民营经济在天然气和原油进口的准入,液化天然气和原油进口基础设施向民营经济开放。 

  目前,我国煤炭消费占一次能源的比重高达66%左右,比世界平均水平高35个百分点。我国已经制定能源系统低碳化发展目标,追求有质量的能源消费。到2020年我国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的比例达到15%左右,到2030年达到20%左右。 

  清洁化、低碳化是未来能源发展的趋势,也是能源结构调整的方向,但仍需要漫长的周期。中电联近期建议,优先发展水电和核电,稳步提高非化石能源发电比重;调整新能源发电思路,提高新能源发电利用率。风电和光伏发电发展应坚持集中与分散相结合原则,近中期优先鼓励分散、分布式开发。 

  大唐集团董事长陈进行在全国“两会”期间建议,制订实施支持企业结构调整的措施。针对水电开发重点西移遇到的困难,加强移民协调管理和财税价格支持;加快推进核电开发,尽早向具备条件的企业发放建设资质;围绕落实“大气十条”、煤电节能减排行动计划等,及早确定关键共性技术的主流路线,抓好项目示范,加快推广应用。 

  来源:21世纪经济报道 

分享


专业提供各国海关进出口数据、各国贸易数据、产品进出口分析报告、 行业进出口报告、企业进出口报告、进口企业黄页、出口企业黄页等信息产品

  • 有需求者请致电:010-89438819

    QQ:529457141

    微信公众号:CIE-DATA

  • 扫二维码关注进出口服务网微信公众号关注公众号
网站简介 | 帮助中心 | 网站建设 | 订购广告 | 网站律师 | 付款方式 | 服务条款 | 隐私保护 | 联系我们
服务热线:010-89438819 京ICP备12042581-2
进出口服务网(www.ciedata.com)版权所有 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