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是:进出口服务网 > 新闻资讯
德国工业4.0战略对我国工业转型的启示
来源:进出口服务网 | 时间:2014/8/5 10:19:49 | 阅读次数:
“工业4.0”的概念源于2011年德国汉诺威工业博览会,其初衷是通过应用物联网等新技术提高德国制造业水平。在德国工程院、弗劳恩霍夫协会、西门子公司等学术界和产业界的大力推动下,德国联邦教研部与联邦经济技术部于2013年将“工业4.0”项目纳入了《高技术战略2020》的十大未来项目中,计划投入2亿欧元资金,支持工业领域新一代革命性技术的研发与创新。随后,德国机械及制造商协会(VDMA)等设立了“工业4.0平台”,德国电气电子和信息技术协会发表了德国首个工业4.0标准化路线图。
德国政府认为,制定“工业4.0”战略的目的就是为了“确保德国制造的未来”。当前,正值我国大力推动两化深度融合、促进工业转型升级的关键时期,德国推行“工业4.0”战略的理念、内容和做法等诸多方面,都值得我们认真关注、学习并给出积极回应。
“工业4.0”战略愿景与要点
与美国流行的第三次工业革命的说法不同,德国将制造业领域技术的渐进性进步描述为工业革命的四个阶段,即工业4.0的进化历程。
“工业4.0”为我们展现了一幅全新的工业蓝图:在一个“智能、网络化的世界”里,物联网和务联网(服务互联网技术)将渗透到所有的关键领域,创造新价值的过程逐步发生改变,产业链分工将重组,传统的行业界限将消失,并会产生各种新的活动领域和合作形式。
德国“工业4.0”战略的要点可以概括为:建设一个信息物理系统网络,研究智能工厂和智能生产两大主题,实现横向、纵向与端对端三项集成,实施八项计划——标准化和参考架构、管理复杂系统、一套综合的工业宽带基础设施、安全和保障、工作的组织和设计、培训和持续的职业发展、监管框架、资源利用效率。
“工业4.0”战略的中国启示
积极应对新科技产业革命,争夺国际产业竞争话语权的重要举措。当前,信息通信、新能源、新材料、生物等领域的多点突破,正孕育和催生新一轮科技和产业变革。
德国“工业4.0”战略与我国提出的两化深度融合有很多相通之处。在某种程度上,两化融合可称为我国工业的3.0,两化深度融合可以说是我国工业的4.0。在新的发展背景下,只有将信息化的时代特征与我国工业化历史进程紧密结合起来,把两化深度融合作为主线,才能为推动工业转型升级注入新的动力,也才能在向工业化迈进的过程中占得先机。
1.超前部署建设国家信息物理系统(简称CPS)网络平台。中国要决胜未来的竞争,必须在构建信息物理系统网络平台上先行一步。
2.启动国家智能制造重大专项工程。重点突破智能机器人,开展数字工厂应用示范,推动制造业大数据应用。
3.用标准引领信息网络技术与工业融合。为了保障“工业4.0”的顺利实现,德国把标准化排在八项行动中的第一位,同时建议在“工业4.0”平台下成立一个工作小组,专门处理标准化和参考架构的问题。为此,我们在推进信息网络技术与工业企业深度融合的具体实践中,也应高度重视发挥标准化工作在产业发展中的引领作用,及时制定出台“两化深度融合”标准化路线图,引导企业推进信息化建设。同时,还要着力实现标准的国际化,使得中国制定的标准得到国际上的广泛采用,以夺取未来产业竞争的制高点和话语权。
4.构建有利于工业转型升级的制度保障体系。德国“工业4.0”一方面增加了管控的复杂性,技术标准的制定需要符合相应的法律法规;另一方面也需要制定相应的规章制度促进技术创新。我国在推动工业转型升级的问题上,也同样面临制度保障方面的相关问题。因此,非常有必要建立和完善有利于工业转型升级的长效机制,比如知识产权保护制度,节能环保、质量安全等重点领域的法律法规,人才培养和激励机制等,从而形成推动工业转型升级的制度保障。
5.产学研用联合推动制造业创新发展。德国“工业4.0”是由德国工程院、弗劳恩霍夫协会、西门子公司等联合发起的,工作组成员也是由产学研用多方代表组成的。政府支持产学研合作的动机不单纯来自于市场考量,通过产学研合作创新促进竞争往往成为发达国家重要的战略意图。我国应该充分吸收和借鉴发达国家产学研用联合模式,一方面,针对不同类型自发的产学研合作网络或产业研发联盟,政府要通过引导和支持的方式促进其发展;另一方面,选择几个重点行业和关键技术领域进行试点,以行业骨干企业为龙头,联合科研实力雄厚的大学和科研机构,组建多种形式的产学研研发联盟,充分调动各方资源和力量,共同推进技术研发和应用推广。
(来源:工信部网站 作者:中国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研究院院长罗文)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专业提供各国海关进出口数据、各国贸易数据、产品进出口分析报告、
行业进出口报告、企业进出口报告、进口企业黄页、出口企业黄页等信息产品
-
有需求者请致电:010-89438819
QQ:529457141
微信公众号:CIE-DATA
-
关注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