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是:进出口服务网 > 新闻资讯

印巴棉纱快速退出中国市场的分析

来源:进出口服务网 | 时间:2014/8/21 13:45:44 | 阅读次数:

发布单位:中华人民共和国商务部
  • 发布人:
  • 小杨
印度本财年第1季度(201446)棉纱出口量下降约20%,主要原因是中国减少面料生产导致棉纱需求下降,预计9月后出口会增加。而据中国海关统计,4~6月中国进口印度棉纱的数量分别为4.72万吨、4.18万吨、3.28万吨,16月中国进口棉纱累计98.8万吨,增幅仅为2.3%,相对于2013年同期45.8%增幅有明显放缓,其中从印度进口棉纱线占进口总量29%,为28.6万吨,增幅6.6%,较2011~2013年印度棉纱40%~50%的占比大幅下滑。而16月中国从巴基斯坦进口23.9万吨棉纱,占比24.2%,同比下降20.5%。虽然中国对印度和巴基斯坦棉纱进口量下滑,但对越南、泰国、印尼、马来西亚以及中亚等国棉纱的进口量却快速增长。据统计,16月份进口越南纱数量为16.7万吨,占比16.9%,同比增长64.5%;乌兹别克斯坦、印尼、韩国增幅分别为115.4%41.3%8.2%。导致印度、巴基斯坦棉纱大幅退出中国市场的原因包括:
一、印巴纱在价格、品质和交货上的优势逐渐被印尼、越南、中亚产地棉纱赶超,定价的不灵活也是一个重要原因。印度、巴基斯坦纱厂配棉分别以国产印度棉、巴基斯坦棉为主,辅以少量美棉、西非棉或澳棉,由于印度棉几乎全部是皮辊棉(三丝重,杂质多,短绒高),普遍存在纤维粗、强力弱等特点,虽然易于染色,但无法纺中高支纱,而印尼、越南等因国内几乎不产皮棉,纱厂配棉则主要是印度棉、西非棉和美棉、中亚棉,不仅配棉等级高而且“三丝”控制比较严格。另外,由于越南、印尼、泰国等地纱厂的规模逐渐扩大,1020万锭的纱厂涌现,且纱厂的生产品种相对比较单一,在纺纱一致性、稳定性和单次交货能力大幅提高。由于印度国内棉价实行独立的定价体系,价格是随销售量、出口量和买家采购热情而调整,因此在越南、印尼纱价有较大幅度下调的时侯,印巴纱却“居高难下”,导致中国织布厂、进口商等“进退两难”。
二、印巴纱质量的稳定性,纱厂和出口商的诚信受到广泛质疑以及索赔的困难令很多中国布厂、贸易商怯步。自2011年以来,因中国进口印巴纱出现“井喷”式增长,再加上中国买家竞相抬价抢购,交货的“大货”和“小样”品质相差非常大,但由于纱厂不缺订单、不愁客户,因此对于中国买家提出的公检、仲裁、索赔意见大多“不理不睬”,再加上201311月下旬至20145月中旬ICE、外棉现货价格(含印度棉)大幅上涨,因此印度部分纱厂、出口商想尽各种方法和借口不为中国买家发货、不履行合同,迫使一些已经“预售”签约的中国商家提价采购,印度纱厂的信誉一度受到中国商家的广泛质疑,而印尼、越南以及中亚等地因一定数量的中国纱厂投资建厂、工人熟练程度提高,纱线品质、信誉得到长足发展。
三、印巴等国内纺纱成本不断上升,较越南、印尼等其它东南亚国家的竞争力下滑,天然气、电力供应不足影响中国买家下单的积极性。根据美世人力资源咨询公司(Mercer)的年度薪资预测,2013年印度各行业平均薪水普遍增长12%。联合国国际劳工组织发表了全球72个国家月薪排行榜,其中,中国人均平均月薪656美元,而印度、巴基斯坦两国人均月薪为295美元、256美元,但越南、印尼、泰国等人均月薪明显低于印巴,纺纱人工成本上的优势相对突出。而巴基斯坦旁遮普省和拉合尔等地因电力供应不足,天然气经常断气等原因使棉纱生产不稳定,品质相差比较大,中国买家谨慎下单,巴基斯坦纱厂和出口商也谨慎接单。
四、中国、印巴等棉纺织产业升级初见成效,混纺纱、高支纱、高配棉以及新型纤维纱成为主攻方向,中低端棉纱市场已基本放弃,印尼、越南、马来西亚等纱厂趁机“抢城掠地”。从调查来看,2013年以来印度、巴基斯坦国内新上紧密纺、卡摩纺、赛络纺设备的比例大幅上升,气流纺、C21S等以下支数棉纱的产能明显下降,产业升级向高支高密、高附加值方向发展,目前港口C21S以上环锭纺、高品质棉纱以中亚、土耳其、印度、巴基斯坦为主,精梳纱则以印巴为主,虽然棉纱出口量下滑,但单价和利润却有不同程度的上升。
  (来源:中国棉花网)
分享


专业提供各国海关进出口数据、各国贸易数据、产品进出口分析报告、 行业进出口报告、企业进出口报告、进口企业黄页、出口企业黄页等信息产品

  • 有需求者请致电:010-89438819

    QQ:529457141

    微信公众号:CIE-DATA

  • 扫二维码关注进出口服务网微信公众号关注公众号

新闻分类

网站简介 | 帮助中心 | 网站建设 | 订购广告 | 网站律师 | 付款方式 | 服务条款 | 隐私保护 | 联系我们
服务热线:010-89438819 京ICP备12042581-2
进出口服务网(www.ciedata.com)版权所有 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