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誉为现代农业的“一号技术”的水肥一体化,目前在我国推广应用迎来难得机遇,发展前景十分广阔。但业内专家和企业代表认为,水肥一体化推广面临生产技术落后、配套设施跟不上等问题,亟待政策扶持跨越“最后一公里”。这是本报记者7月6日从在西安召开的中国·以色列水肥一体化技术应用国际峰会上了解到的。
全国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节水处处长高祥照说,水肥一体化是发展现代农业的重大技术和重要途径,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省工、省时、省肥、增产、增收的优势十分明显,化肥利用率将提高1倍。近年来我国水肥一体化发展迅猛成效显著,推广应用面积超过4000万亩,适用对象从蔬菜、水果、棉花等经济作物逐渐发展到小麦、玉米、马铃薯等粮食作物;应用区域由新疆地区向东北、华北、南方发展,由高端贵族技术向平民化发展,从设施农业走向大田,从干旱地区走向全国。
据了解,我国每年肥料用量5900万吨,用9%的耕地、6%的水资源、30%的肥料生产出占世界26%的农产品,具有肥多、地少、水缺等特点。我国适宜发展水肥一体化的面积超过5亿亩,若华北地区近2亿亩小麦玉米发展水肥一体化,年可增产粮食400亿千克,节水200亿立方米,接近南水北调规划总调水量的一半,可节约化肥335万吨(折纯)。按照2013年农业部《水肥一体化技术指导意见》,到2015年全国水肥一体化推广总面积达8000万亩以上,实现节水50%以上、节肥30%。
“尽管水肥一体化即将迎来发展新时代,但与农业发达国家以色列、美国、挪威等相比,我国水肥一体化应用率非常低,农业占比仅1%。”高祥照坦言,没有管道化就没有自动化,没有自动化就没有现代化,难以采用水肥一体化。他认为,水肥一体化的关键是水溶肥,要转变观念,实现水肥耦合。
水溶肥与水肥一体化无疑息息相关。中国农业大学资源与环境学院教授陈清认为,推广水溶肥是一项系统工程,正催生现代农业生产技术集成变革。但国内灌溉设备和肥料企业都在参与,国家相关部门要统一加强管理,引导肥料生产和设备企业健康有序发展。
郑州大学管理工程学院教授刘春雄认为,水溶肥是农资领域的新一轮机会,从辅助性肥料正向大量使用肥料转变,从偶尔使用到经常转变,面临拐点,蕴含巨大市场商机。
山东金正大生态工程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副总裁罗文胜表示,截止2013年国内水溶肥生产企业4529个,但普遍模小、生产技术落后,平均产能不到1000吨。金正大公司作为国内水溶肥龙头企业,鼎力助推水肥一体化发展,目前已形成百万吨水溶肥生产基地。同时加大培训示范力度,以国际先进技术为标杆,通过引进、学习、吸收、创新,计划培养10万名农业技术带头人,辐射100万农户,建设100万个水肥一体化示范田。
中国·以色列水肥一体化技术应用国际峰会由、复合肥料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农民日报社主办,金正大集团公司承办,这是继南宁、昆明、北京、临沂之后的第5场会议。
专业提供各国海关进出口数据、各国贸易数据、产品进出口分析报告、 行业进出口报告、企业进出口报告、进口企业黄页、出口企业黄页等信息产品
有需求者请致电:010-89438819
QQ:529457141
微信公众号:CIE-DAT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