供需形势在石油发展战略研究中是个根本性的课题,其首要研究对象是供需双方的关系和变化趋势。从历史发展看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上世纪70年代以前基本是供方起主导作用,特别是“二战”后迅速增长的石油产量向全球消费者提供了廉价的石油;上世纪后期由石油输出国组织(OPEC)肇发的两次石油危机及其后主要由石油消费国的经合组织(OECD)以“市场力量战略”发起的反击使世界石油供需出现剧烈动荡;进入本世纪以来,出现了一个相对成熟的石油市场,石油的生产和消费都出现了许多新特点,甚至可以说进入了新时期、新阶段,成为石油界和经济界争相去分析的热点话题,也产生了不同的见识。
笔者认为,本世纪初就已出现供需关系相对宽松和谐、供略大于需的趋势,在本世纪初、中期总体上会更加明朗。影响生产和消费、影响油价和市场走势的因素是多方面的、复杂的。但如果从石油市场中剩余产能这一特殊现象认识,似乎就可以得出大致的结论,再从这一现象出现的生产方背景和消费方发展趋势等两方面去分析,会进一步佐证这个论点。
剩余产能:被闲置的生产能力
油气工业上游实施勘探开发,勘探指发现并探明油气田并以获得了探明储量为标志,开发则以油气正常生产为目标。但在业内管理上,常在二者之间划分出一个相对独立性的阶段,即产能建设。往往配有专款且独立核算并由专业队伍实施,打出大量的开发井并配备相应的注水井,进行产区城建、道路、上下水(包括生产生活的水供应和污水处理)、电力等基本建设,此项工作完成后再交给开发部门去正式投产。从投资构成上看,产能建设的投资量远大于勘探并要求短期内完成,但在花费了大量经费和时间完成勘探和产能建设后,却不允许进入后续的开发阶段时,这个闲置的生产能力便被称为剩余产能。当然,己开始生产却也被要求关闭井口阀门而停产的这部分生产能力也归入剩余产能。
剩余产能的存在使大量建设资金被压占,不能及时产生经济效益,对油气田来说显然有负面影响,希望其没有或者越少越好。此外,大量剩余产能的存在使石油生产国或公司削弱了继续进行勘探的动力,甚至影响了动用已探明较难采储量和提高采收率的积极性,对上游发展有一定的抑制作用。但剩余产能的存在在一定条件下有其合理性或正面作用,从生产方考虑可以是应对某些国家在出现自然灾害、罢工、动乱、甚至局部战争等意外事件时的战略性储备。欧佩克为了影响油价和或抢占市场份额,也曾主动以降低或提高剩余产能为手段使产量在短期内有明显增加或减少。对已建成的产能来说,这只需要打开或关闭阀门等现成的设施,较容易作到。
欧佩克每年2亿吨的剩余产能
由于紧临需求迫切的市场,石油进口国可没有或仅有少量剩余产能,因而全球剩余产能主要出现在石油输出国,特别是欧佩克国家。
2001和2002年全球供需形势继承着上世纪80年代后期,特别是冷战结束以来供应相对宽松但动荡较大油价低迷的态势。迪拜原油两年均价为23.26美元/桶。长期积累的市场劣势使欧佩克国家剩余产能由约300万桶/日上升到2002年中期650万桶/日的峰值。2007和2008的两年间以第二次伊拉克战争为代表的动荡和金融巨鰐的大肆炒作使油价疯涨,迪拜原油均价达81.28美元/桶,2008年一度冲到140美元/桶的峰值。全球的各油气公司抓住时机尽力提高产量,使欧佩克国家剩余产能由2007年初的230万桶/日下降到2008年后期的100万桶/日。换言之,即使在世界石油市场油价畸高、名义需求极旺之时,欧佩克国家剩余产能仍有约100万桶/日(5000万吨/年)的产能被闲置。2009至2012年的4年间油价再度攀升至高位并窄幅动荡,这个期间迪拜原油均价为88.68美元/桶,欧佩克国家剩余产能则相对稳定在350万桶/日左右。
特别要指出的是,以上分析的剩余产能在欧佩克国家内分布是很不均衡。以委内瑞拉为代表的所谓鹰派国家(如卡扎菲时代的利比亚)往往不能严格遵守欧佩克约定的产量限额,也不愿保留过多的剩余产能。承担“压产保价”能保有剩余产能的主要为鸽派的海合会国家:科威特、阿联酋、卡塔尔、特别是沙特阿拉伯。一旦沙特因某种原因不愿或不能承担以加大剩余产能来减产时,欧佩克调节油价的能力就大大削弱了。
需要强调的是,上述变化是在若干欧佩克国家石油生产受到严重干扰背景下出现的。海湾国家中最突出的是伊拉克和伊朗。这两个石油储量和勘探潜力都位居世界前列的国家从上世纪70年代以来一直在战争/封锁和内乱的笼罩下,难以进行正常的石油生产,更谈不上深入的勘探,产量大幅低于正常生命周期变化曲线,说明其减产并非由于资源不足。近年受战乱和动荡所困的利比亚和尼日利亚石油产量也有不同程度的降低。这些干扰因素总不会永远存在下去,一旦其发展势头得以恢复将大大增加其生产能力。
上述两类重要产油国非正常减产的背景可使我们更深刻理解欧佩克国家剩余产能与油价的关系。在二者的互相影响中剩余产能变化处于相对被动的地位,其剩余产能数量的变化远低于这些国家减产所造成的世界石油供应量的变化,因而欧佩克欲以主动变化剩余产能数量影响市场油价的作用被大为削弱了。
科技进步降低消费量
上世纪后期甚嚣尘上的石油枯竭论在大量事实和相应的理论分析面前己很少有人问津了。业界普遍认为,作为烃类的油气产量直到本世纪中期仍将保持升势并仍为能源的主体。如果在本世纪后期进入能源的后石油时代,石油产量有所下降并不是因为资源供应不足而是由于更高效清洁方便的能源替代而使其有效需求下降。非常规油气和深海超深海油气进入规模性的开发意味着石油产量可以持续上升并能充分满足经济发展的需求。
按照《BP世界能源统计年鉴》的数据计算,世界石油消费量在2007年到2012年5年间年增率为0.95%。但仅计其中经济发展程度较高的经合组织国家则石油消费量呈明显降势,5年间年增率为-1.59%,占世界石油消费量也由57.02%降到50.18%。许多发展中国家同期石油消费仍保持增势,尤以中国和印度为甚。在OECD国家石油消费量降低中确有金融危机对发达国家经济影响较重的因素,但也呈现出依靠科技进步其化石能源消费量及占一次能源比例有所降低的总趋势。随着危机后经济较快的发展,经合组织国家石油消费量降低的趋势将持续下去并会有所加大。发展中国家将充分利用科技进步和后发优势,也陆续走上节能节油降低石油消费量之路。中国在经历了相当长时间的高速发展后,经济增速会逐步放缓,特别是经济结构和发展模式将有重大调整。能源消费强度、能源和石油消费弹性系数都将会持续走低,将使石油消费年增率逐渐降低。有专家预测2040年前后中国石油消费将接近零增长、甚至出现负增长。印度也会在稍后的时间出现类似变化。这两个石油消费和进口大国的变化对世界石油市场将产生明显的影响。
此外应看到吸取了石油危机和油价大起伏的教训,大部份石油进口国己具有相当数量(一般都大于三个月进口量)的石油储备。中国在2015年左右也将有相当两个月进口量的石油储备并可能在2020年左右使其达到三个月的进口量。他们在应急和平抑油价上的作用要超过OPEC的剩余产能可能起到的作用。
还须注意直接影响世界贸易的进口格局变化。作为头号油气进口大国的美国由于以页岩油气为首的非常规油气的大发展,可望在2020年前成为天然气净出口国,其后石油
净进口量可大幅度降低,甚至接近零。这一重大变化也大为降低了对石油输出国的出口需求的压力。
综上所述,供应量趋于加大、需求量增势趋缓甚至有所降低的结果将使本世纪初、中期世界石油市场呈现总体上宽松的局面。就资源保障程度而言,可以说是供需宽平衡、供略大于需。石油生产国和消费国、出口国和进口国更容易实现相互依存互利双赢的要求,非市场因素对石油生产、消费乃至价格的影响力将会日趋降低。一个更加成熟和谐的世界石油市场会对世界经济发展、人类文明的进步起到更大的促进作用。
来源:中国能源报
专业提供各国海关进出口数据、各国贸易数据、产品进出口分析报告、 行业进出口报告、企业进出口报告、进口企业黄页、出口企业黄页等信息产品
有需求者请致电:010-89438819
QQ:529457141
微信公众号:CIE-DAT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