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一则关于宝山钢材市场年内关闭的传闻,让身处寒冬的钢贸行业雪上加霜。虽然这则传闻未经证实,但在本轮行业调整中,以宝山钢材市场为代表的传统票据式现货钢材市场,的确前景堪忧、生死未卜———经营成本逐年增加,驻场客户流失严重,徘徊在亏损的边缘。继文化造市闻名业内的香山钢材市场倒闭后,华东钢材市场也在2012年年底歇业。一些曾经颇有知名度的市场,终因这样或那样的缘由纷纷退出市场。而一些新建的钢材市场,有的引进银行、文具、旅游、画室等改建成综合商务楼,有的成了罕有客户进驻的空壳市场,还有的打算卖掉刚封顶的大厦……
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钢材电子交易平台正发展得风生水起。曾经辉煌的传统钢材市场风光不再,面临着不转型就会被淘汰的生死关口。
票据式现货钢材市场的兴衰
业内人士介绍,票据式现货钢材交易市场是改革开放的产物。1978年,钢材作为商品首次进入流通市场。1979年7月15日,在原“上海生产资料展销会”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上海生产资料交易市场”,成为新中国成立以来第一家从事钢材、化工等工业生产资料贸易的市场。上海生产资料交易市场发展很快,上世纪90年代的年贸易额就达到30亿元。这期间,票据式现货钢材市场、钢材城犹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到2009年,上海建立各类钢材交易市场44家,钢材仓库300多个,钢贸企业12100多家;全国有钢材现货交易市场1000多家,从事钢材贸易的企业有30多万家。
钢材交易市场的出现,让市场机制开始在钢铁资源配置中发挥基础性作用,有效地贯通了钢铁供应链上下游的渠道,及时、准确地反映了需求。同时,钢材交易市场成为区域钢材流通的枢纽,发挥了优化市场、资源集聚和培育流通企业3大功能。当时,钢材市场都是票据式批发市场,具有聚集效应强、兼容性好、经营成本低的优势。并且,票据市场实现了资金流和商品流分离,能方便地选择物流线路与时间结点,有效地降低物流成本,备受钢铁流通企业青睐。此外,如宝山钢市还在业内推出第一本信息杂志,第一个在市场内建立了局域网,第一个与虚拟市场产生合作动议。后来宝山钢市还成立了股份制有限公司,两大股东各占30%的股份,完善了公司治理结构。
然而,2008年金融危机之后,票据式现货钢材交易市场逐渐衰落了。处于鼎盛时期的宝山钢材市场,常年进驻钢贸企业600多家,年钢材销售量逾700万吨,营销面覆盖“长三角”,并沿江沿海辐射华中、华北、华南。如今,这里的驻场钢贸商减少到100余家,少于市场亏损线要求的120家,市场经营成本逐年增加,入不敷出。上海其他票据式现货钢材市场的日子也不好过,交易量逐年缩水,离场户多于进场户。
经营日渐萧条的背后
据业内人士分析,在现存所有形式的钢材市场中,票据式钢市的风险较为可控。以宝山钢材市场为例,其全部开支由三部分组成:租赁费、用工费和日常维修费,大约一年的费用为130万元。其中,租赁费是最优惠的,自1990年钢市开办以来没有大幅上调过价格;员工已经从最多时期的48人精简到6人;随着客户的流失,维修费用也有所回落。最为有利的是,市场的保安和清洁费用就包括在租赁费内。即便如此,它依然面临着生产经营困难。那么,票据式现货钢材交易市场为什么日趋萧条?
一是钢贸商经营模式的转变。上海市钢贸商会副会长、上海五波钢结构材料有限公司董事长任庆平对《中国冶金报》记者表示,现在,我国钢材进入“买方市场”,钢厂和钢贸商的盈利空间被大幅压缩。为了降低成本,钢贸商改变原来的在市场设点、注重分销的经营模式,积极拓展下游终端市场,将钢材直供给用户。这种模式没有库存,不需要进驻现货钢材交易市场。
现在,很多钢贸商都在谋求从贸易商向服务商转变,采用集采购、加工、配送、融资为一体的“一条龙服务”模式,降低流通成本,为客户提供增值服务。如果有客户在现货市场买钢材,不能在市场里直接进行剪切、开平,而是要转到其他钢材加工配送中心进行,往返的运输、仓储、人力等费用会增加客户的采购成本,缺乏竞争力。因此,票据式现货钢材市场已不能满足钢贸商的需求。
二是电子交易市场和期货市场的冲击。一些钢贸商表示,票据式现货钢材市场的交易模式受到电子交易市场和期货市场的冲击,正在逐渐被取代。近年来,电子商务快速发展,螺纹钢、线材、热轧卷等钢材都可以在电子市场交易,只要鼠标一点,各类钢材的可供资源、产地、品牌、价格、仓库等一目了然。特别是上海钢贸商大户都建立了自己的网上营销系统,订货、查询、销售都可通过互联网进行,原先设在钢材交易市场内的“分销点”基本退租,导致票据式现货钢材市场渐渐失去了影响力。在采访中,上海宝夏物贸发展有限公司总经理何永华指着电脑屏幕对记者说,“公司的钢材资源不少是从电子盘上进货的,还可以利用套期保值功能规避市场风险。”
此外,钢材期货市场、钢材电子交易模式也在不断创新,推出了更贴近现货市场的交易方式,如钢材电子现货交易市场、钢材超市、现货钢材竞标拍卖,等等。这些模式的交易品种繁多,价格优势明显,对下游终端用户和中间贸易商具有很大的吸引力。
三是钢材交易市场自身的种种乱象,加剧了其生存危机。为了追求利益最大化,一些钢材交易市场主办方借建钢材市场或钢铁物流园区为名,筹集大量资金,从事房地产经营,对钢材交易市场缺乏有效的管理和经营;有的从事融资担保业务,将钢材市场质押给银行,把银行贷款转借给钢贸企业,直接放高利贷。这种做法让钢材市场与钢贸企业形成了环环相扣的资金链,一旦某一环节断裂,整个资金链便会产生“多米诺骨牌效应”,结果是个别钢贸商老板“跑路”,而被质押的钢材市场无法正常运转,只能被迫关门停市。
未来转型升级的出路
其实,由于现货市场交易的可见性、可监管、风险小、可操作性,仍有部分钢贸商对票据式现货钢材市场的生存发展抱有希望,关键在于其如何适应市场大环境的变化,实现转型升级。对此,一些钢贸商提出了建议。
一是尽力挖掘和利用自身的优势,创新服务功能。现货钢材交易市场可运用其自身的仓储、码头、铁路等物流资源优势,对传统的办市场模式和经营理念进行创新,提升交易功能。例如,改变仅靠出租场地维持生存的运作模式,把现货钢材交易市场与网上钢材交易市场紧密结合,建立集钢材贸易、仓储运输、加工配送、质量监控、融资担保于一体的新型现货钢材交易市场,实现优势互补。目前,上海的一些“前店后库”的钢材市场具有现货仓储优势,与网上交易市场相结合,以仓储现货为保障、物流配送为配套,能够为下游终端用户提供实物验货、监管、支付担保、实物交收等全程服务,从而形成独特的核心竞争力。
二是开拓新的交易平台。现货钢材交易市场应向第三方交易和监控平台发展。目前,部分钢材交易市场的主办方是国有企业,其本身不参与钢材贸易,只是为进驻市场的钢贸企业提供交易场地,具有第三方的公正、公平、公开的特性。钢材现货交易市场应充分利用这一特性,在第三方交易和监控中延伸发展。比如,主办方通过引进第三方独立的质量监管机制,实现物流、商品质量全程监控,打破市场长期不透明的钢材报价和对质量监管的懈怠,为客户解除后顾之忧。
三是与大型钢铁企业联手,通过资产重组做大做强。现货钢材交易市场可以与国内大型钢铁企业合作,利用自身的市场、仓储、地理、品牌等资源优势,通过资产重组或合资经营等方式,吸引钢企参与,依托钢铁生产企业的现货资源,协助客户采购或销售,提升钢材供应链的运营效率。同时,致力于整合制造、贸易、物流、商流、资金流、信息流的集成运作,为供应链各方提供行业领先的整体解决方案,形成实体与虚拟紧密结合、无缝对接的新型商业模式,从而吸引钢材经营者入驻交易。
来源:中国冶金报
专业提供各国海关进出口数据、各国贸易数据、产品进出口分析报告、 行业进出口报告、企业进出口报告、进口企业黄页、出口企业黄页等信息产品
有需求者请致电:010-89438819
QQ:529457141
微信公众号:CIE-DAT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