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石油仅占中国能源需求的20%,煤炭依然占全部能源消费的70%左右。尽管如此,中国在境外寻找石油以保证供应已经成为能源安全政策的主导议题,这主要是因为中国对国外石油越来越强的依赖被政府视作潜在的战略脆弱点。
尽管中国的煤炭足够满足其当前的能源需求,但石油远比煤炭更为清洁高效。中国的石油自给自足在1993年就已结束,今天中国超过50%的石油消费依赖进口,预计到2015年将上升到60-70%。中国已经成为美国之后的全球第二大石油进口国。
目前中国所担心的石油战略脆弱性在于80%的石油进口来自中东和非洲,这其中的90%取道美军巡逻下的印度洋通路,经马六甲海峡和南海到达中国。不少中国的军事战略家援引二战历史,担心这些油轮被美国海军封锁。其实除非中美之间爆发大规模战争,这种情况发生的可能性不大。但中国可能认为只有结束美国在印度洋和南海的海上统治,这种潜在的危险才能解除。
能源安全与经济发展
可靠的能源供应对任何经济体的顺利运行都至关重要,但各个国家对能源安全的定义有所不同。中国认为能源供应不但要稳定可靠,还要求价格低廉。中国经济增长依赖于固定资产投资,而固定资产投资对能源消耗巨大。中断石油供应可能会引发两大问题:能源价格的飞涨会同时带来经济停滞和通货膨胀。或许中国政府认为,保持GDP每年8%的增长和把通货膨胀控制在4-5%之下,对维护社会安定至关重要。因此中国能源安全要求以稳定的价格确保国际石油供应。
在中国,国有企业在重要新兴行业均占据主导地位,并具有战略优先性。尽管经过国有企业改革,中国政府实际管理的国有企业数量日益减少,但中国经济中最重要的行业仍然由国有企业作为主导。自从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中期以来,国有大型能源企业在经济发展中的地位不断提升,从而使得中国将能源政策与经济发展、国家安全紧密联系在一起变为可能。
中国石油“走出去”策略
早在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初“能源安全”就已经得到中国政府重视,但其直到本世纪初才正式被提到涉及国家安全问题的层面。2003年以来,中国政府制定了“走出去”战略以期解决石油短缺问题。由中石油和中石化负责国内石油的勘探、生产和销售,中海油负责收购海外资产以锁定石油的供应,虽然近来中石油和中石化也在积极拓展海外业务。
由于能够从四大国有银行获得贷款,中国油企得以在海外扩大投资。自九十年代中期起,中石油、中石化和中海油开始在苏丹、委内瑞拉、伊拉克、哈萨克斯坦、厄瓜多尔、印尼、伊朗和缅甸投资,近年进一步拓展到非洲(阿尔及利亚和加蓬)、中东(埃及和伊朗)、以及美洲(阿根廷,巴西和加拿大)。中国国家石油公司的业务已经在30多个国家运营,并至少在20个国家参与控股。
依赖从国际大宗商品市场购买石油可能使得中国经济面临油价飙升的风险——主要石油出口国的政治动荡,西方国家对某个主要产油国的制裁,或者国际需求的上升都可能引起油价飙升。对中国政府来说,石油资源的多元化能够避免这种风险。然而,如果中美之间发生大规模战争,即使利用已有海外石油资源也并不一定能够帮助中国有效避险,因为这些海外石油仍需运回中国,而美国在战争期间可以封锁航路。
当国际形势良好时,中国油企可以通过参与国际大宗商品市场交易来规避风险。尽管缺乏公开数据,但有证据表明中国油企已经开始把大部分海外控股油田生产的石油在当地或国际商品市场进行销售,而非运回国内。这样做主要是出于运输成本过高和国内炼油能力有限的考虑。而一旦形势恶化,这些海外控股油田将使得中国有能力应对国际油价波动。
长期能源安全战略
对于中国能源安全的地缘战略,西方的怀疑与日俱增。有分析家认为,通过全面参与国际大宗商品市场能够更好地实现中国能源安全的目标,而另一些人则认为中国的石油外交正在让中国逐渐失去主动权。
中国油企通常溢价购买石油资产,却最终把大部分石油在当地或国际市场出售。中国与伊朗、俄罗斯等国签订的贷款换石油协议,包含相当大的政治经济风险。尽管如此,中国规避能源市场风险的决心短期内并不会轻易改变。中国在能源安全战略方面会继续考虑政治和地缘因素,主要有国内和国外两方面的原因。首先,中国国内的经济结构,尤其是能源产业依赖于国有企业实现国家的经济目标,即保障国外石油的供应并为国内提供精炼产品,市场对于能源的供应、定价和分配的决定权有限。其次,中国在参与国际大宗商品市场的同时,努力防止在供应和价格方面发生突发事件。中国不愿完全信任和依赖国际大宗商品市场来满足其能源需求,因此采取“中国优先”的战略,在世界各地寻找对冲国际石油市场风险的途径。中国政府在政策和资金方面大力帮助国有油企在很多被西方世界忽略的国家寻找海外石油资产,或是与海外油田签订合同,保证石油供应。
西方的担忧
尽管其他国家也在利用国有石油公司在国际能源市场收购资源和技术,但许多西方国家出于多种原因对中国的意图抱有特殊的警惕和怀疑。原因之一就是中国对国有企业在国内和全球市场上的商业活动影响很大且不透明,西方国家担心中国油企会在正常的商业活动之外,参与中国在海外的其他战略性活动。中国油企对上游企业的并购使得西方最为忧虑,他们担心中国通过大型国有企业锁定石油供应并扭曲国际石油市场,从而损害其它经济体。原因之二则是西方认为,为使国有油企进入海外市场,中国的“标准做法”是通过石油外交为其国有公司取得东道国政府的青睐。他们担心能源安全只不过是更广泛的中国地缘战略中的一个组成部分。
所有这些担忧源自对中国能否在现存的自由经济秩序中成为一个“负责任的利益攸关者”的怀疑,并且中美之间广泛的战略竞争似乎正变得越来越深入。
对能源供给影响有限
2010年,中国油企控股的海外油田产量只占到全球石油出口的2%左右。到2020年,中国海外控股油田产量最乐观的预计为每天200万桶,而全球石油供应将保持每天7000万桶,这样的产量将稳定持续到2035年。这意味着“中国可能扭曲全球石油供应、威胁其他国家能源安全”的观点是危言耸听的。
在能源安全方面,重要的石油生产国也不会允许包括中国在内的任何石油进口国,控股本国大量的石油资源。此外,中国与伊朗、俄罗斯等国的贷款换石油协议也让一些国家担心,但这些协议所涉及的金额和数量,都不足以使中国影响全球石油市场格局。
目前,并没有证据表明中国的石油外交有预谋故意损害美国和其他西方国家在世界各地的利益。中国绝大部分石油进口来自于公开交易的本地市场以及国际大宗商品市场。中国的能源政策并不会对国际能源市场造成危害。(来源:财经国家周刊)
专业提供各国海关进出口数据、各国贸易数据、产品进出口分析报告、 行业进出口报告、企业进出口报告、进口企业黄页、出口企业黄页等信息产品
有需求者请致电:010-89438819
QQ:529457141
微信公众号:CIE-DAT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