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年底开始,洛阳中硅、江苏中能、四川大全以及赛维LDK等四家国内最大的多晶硅企业注意到,虽然国内外多晶硅价格都在下降,但来自韩国、美国的多晶硅产品进口价已低于中国同行的报价了。
“这种情况下,我们几家大公司就不得不想些办法,这样竞争下去所有中国企业都将倒闭。”上述某多晶硅公司的内部管理层于先生向《第一财经日报(微博)》记者透露,四家公司在商议且收集材料之后,于今年上半年向商务部提出,希望政府能对上述几家海外企业进行反倾销、反补贴调查。
国内外多晶硅产能已过剩,而如今进口的超低价多晶硅产品又冲击国内市场,业内估计目前有80%左右的国内多晶硅公司已停产。
严重过剩
中国电子材料行业协会的数据显示,2011年全球的多晶硅总产量为24万吨。而相关数据显示,当年中国的多晶硅产量约是8.3万吨,中国进口的太阳能级多晶硅数量为6.3万吨左右,总体加起来估计有14.6万吨的总供应量。可是,当年世界总需求量也不过14万吨,来自中国本地厂商、海外进口商的多晶硅数量都已经超过了世界的总需求量。
多晶硅是制造晶体硅太阳能电池的重要原料,它也是技术及投资极为密集的环节。早在2007年之前,全球多晶硅的集中生产以德国、美国及韩国等大型企业为主,因为当时全球几大公司对改良西门子(微博)法的这一技术并不愿意对外转让。
而与此同时,以德国为主的欧洲光伏产业得到了政府的大力扶持,使得电池需求暴增,也令多晶硅这种产品供不应求,不少中国大型企业也纷纷涉足其中。
当时,在砸下数十亿乃至上百亿资金建立生产设施、引入高技术人才后,包括江苏中能、大全多晶硅等个别企业很快切入到了该行业,我国多晶硅产量也得到了大幅度提升。
记者从一家光伏企业内部获得的数据看到,2008年,国内多晶硅的总产量大约还只有4600多吨,但2009年~2011年的产量提升至2万吨、4.5万吨和8.2万吨,2012年前4个月的产量则达到2.43万吨。
与此同时,大量海外低价多晶硅冲击国内市场。
2008年,美国及韩国的进口多晶硅分别为5371吨和1932吨,可是到了2011年,来自美韩的多晶硅进口量分别突破1.7万吨和2.1万吨,其中韩国在华市场份额从10%左右上升到15%。这几年的数据累计后记者发现,中国(多晶硅产量)占国内需求的52%,韩国及美国的进口量占比分别是13%、16%。可见,韩美的多晶硅已达到了国内市场需求的近30%。
四川永祥多晶硅公司总经理冯德志也坦承,国外多晶硅的进口对中国企业产生了很大的冲击,“欧美企业的低价倾销、当地贸易壁垒及不合理的贸易保护等都对(中国企业造成危害)。今年1~5月,中国进口的多晶硅已突破了4万吨,这些低价倾销的产品使国内企业在成本等方面感到非常大的压力。”
中小企业纷纷停产
2012年1~6月,国内多晶硅价格下跌幅度超过25%以上。有消息称,从全国的情况来看,目前已投产的43家多晶硅企业,仅剩7家企业尚在开工生产,其余的企业均已经关闭生产线,停产率达80%。
除了进口低价多晶硅的冲击,中小公司停产,与自身情况有关。
首先是多晶硅价格的大幅下降。
2006年至今,多晶硅价格如“过山车”般大起大落。
先是从2008年触碰到了400美元每公斤的高位,随后的2~3年内又大幅下滑。最近的一次下滑是从一年半前展开的:2011年3月左右,该产品的报价在70~80美元/公斤,如今的价格则跌到了20~22美元/公斤,价格的重挫给大量多晶硅公司带来了灾难性的影响。
国内除了大全、洛阳中硅、江苏中能、赛维LDK等少数多晶硅企业外,估计没有几家能实现低能耗且实现盈亏平衡的。
这也说明,大部分国内中小多晶硅企业难以经得起超高技术和超低能耗的考验。这也与当初不少投资者盲目介入到多晶硅这一行业有关。
其次,中小公司难以与大企业相互抗衡也是事实。
据记者了解,目前多晶硅价格大幅下跌,除了与光伏组件产能过剩有关(组件过剩——组件价格低价竞争——上游多晶硅价格不得不压价销售),同时有些大型多晶硅企业本身也在砸盘。
有不少多晶硅企业与下游客户签署了长达数亿美元、期限至2018年的合约。
因而,在目前市场不景气的状况下,双方有可能在进行这样一种操作:即长约继续履行稍高价位(如35到40美元/公斤),同时配上一些15到25美元/公斤的现货低价多晶硅,这样下游硅片及组件等客户的总体采购成本仍是偏低的。
而部分以现货销售为主的中小多晶硅公司,必须要跟着现货市场报价走,也就不得不降价抛售,他们最终则因现金流或资金链断裂而不得不选择停产。
来源:中国化工网
专业提供各国海关进出口数据、各国贸易数据、产品进出口分析报告、 行业进出口报告、企业进出口报告、进口企业黄页、出口企业黄页等信息产品
有需求者请致电:010-89438819
QQ:529457141
微信公众号:CIE-DAT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