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利率管制时期,存贷利差是保障银行利润主要来源的基础。利率市场化改变了利率决定方式,会直接影响到银行的存贷利率水平,从而改变存贷利差及净息差的变化趋势,对银行传统的盈利模式造成冲击。同样,放松利率管制也会影响银行的资产负债结构,从国际经验来看,银行在利率市场化后资金成本上升的情形下,更加偏好高利率贷款来谋求高利润。
理论上来说,取消利率管制之后,银行可以采用更具竞争性的利率吸收存款,即资金成本会有所上升。同时固定利率存款的占比会逐渐下降,银行也会相应提高贷款利率的敏感性。当资产和负债的敏感性都大幅上升后,银行暴露于利率变动的风险也会随之增大,加之银行间竞争的加剧,银行存贷利差会伴随利率市场化的进程逐渐缩小。但从全球趋势和发达国家的数据分别判断,结论并不完全如此,特别是从长期来看利差反而呈现了逐渐上升的趋势。
对全球利率水平的统计回顾可以看到,一方面,利率的总体水平被抬高,即贷款收益和存款成本均有较大提升。从国外利率市场化的历史来看,数据表明利率市场化能够实现将负利率或低利率水平升至正利率和较高利率水平的初衷。另一方面,利率变动的弹性增强。利率市场化之后,银行存贷款利率相对于市场利率变化的敏感性得到了提高。但利率敏感性提高后,随之而来的银行暴露于利率变动的风险也相应扩大。总体来看,利率市场化后存贷利差并没有一直出现收窄,主要是由于实际存贷利差受金融市场的发达程度、市场的竞争程度、金融体制的管制水平等多种因素的综合影响。同时,发展中国家银行业利差普遍有升高的趋势,并高于发达国家的平均水平。
首先,利率市场化初期有促进利差缩小的压力,但长期有利率回升的趋势。取消利率管制初期,银行业竞争加剧,为争取资金来源而纷纷提高存款利率;但短期内却无法调整贷款结构,将贷款投放集中于更具议价能力的领域,因而贷款利率上升空间有限。而利率市场化的后期,伴随着利率市场化过程中金融业务限制的放宽和金融创新的深入,银行开辟了新的资金运用渠道,不必通过降低贷款利率扩大资金运用,银行也开始追逐贷款的高利率,因此表现为长期中利差加大的效果。
其次,当利率竞争基本趋于稳定以后,非价格竞争也成为主要的、长期的竞争形式。非价格竞争会增加银行业的经营费用,从而降低银行的利润水平。但银行作为利差盈利机构,就会将经营费用的增加转嫁于资金需求者,因而对存贷利差有扩大的要求。
最后,发展中国家银行在资金市场具有垄断地位,并且存贷利差是其主要的利润来源,加之资金需求对利率敏感性低,银行通过缩小利差也很难带来量的提升,从而促使发展中国家在利率市场化以后甚至出现存贷利差更高的情况。
利率市场化能够在一定程度上使存款机构吸存能力削弱的问题得到缓解,贷款业务占比也逐渐上升,即银行业的资产负债结构得到了改善。同时改变负债结构及存款期限结构,使得资金成本上升,促使银行倾向于发展较多的高利率贷款以取得更大利润。
首先,利率市场化完成初期,存款占比变化趋势平稳,贷款占比增加。美国的数据表明,20世纪80年代以后,随着利率市场化的推进,扭转了银行存款占负债的比重在20世纪70年代持续下滑的态势,表明利率放开能够提升银行部门相较于货币、资本市场的竞争力,对银行吸存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保证银行较为稳定的存款资金来源,从而减轻流动性风险。
其次,银行负债结构中借入资金增多,存款结构由低成本存款向高成本存款转换。一方面,利率放开也无法转变银行在金融体系中中介作用逐渐下降的大趋势,混业经营管制的放松、金融创新带来的投资渠道多样化以及居民储蓄倾向的下降,导致美国20世纪90年代以后存款占付息负债的比例再次下滑,从而银行负债中借入资金增多,加大了银行的资金成本。另一方面,利率市场化以后,银行存款结构中的低成本存款会向高成本存款转换。
最后,银行更青睐于高利率贷款。首先从银行角度来说,贷款利率上升将导致优质大企业直接融资比例提高,银行不得不寻求新的贷款客户,如房地产和中小企业贷款;而从客户的角度来分析,银行的高利率贷款也将刺激贷款客户风险偏好的提升,使得大量信贷流向房地产等高风险领域。这都说明银行竞争吸纳存款为风险较高的私营部门提供间接融资,通常会增加银行的经营风险,降低银行业整体的资产质量。
此外,对净息差的影响。银行净息差和银行存贷款利差是两个相似的概念,区别在于存贷利差代表了资金来源的成本和资金运用的收益之间的差额,而净息差是资金运用的结果。在数量上,二者也可大可小,主要是由于存款利差并没有考虑到生息资产和付息负债可能是由不同规模的不同金融工具构成。利率市场化对银行存贷利差带来的影响会与净息差的变化有一定相关性,但从数据来看,净息差和存贷利差的趋势并不完全一致。
专业提供各国海关进出口数据、各国贸易数据、产品进出口分析报告、 行业进出口报告、企业进出口报告、进口企业黄页、出口企业黄页等信息产品
有需求者请致电:010-89438819
QQ:529457141
微信公众号:CIE-DAT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