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发改委产业经济与技术经济研究所副所长 王岳平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取得了令世人瞩目的高速增长,但所形成和积累的矛盾也成为影响我国未来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重要因素。其中,我国经济发展方式粗放与面临着的诸多结构性矛盾,如投资与消费的关系、内外需关系、三次产业之间关系失调、经济发展与能源、资源、环境的矛盾,以及产能过剩问题等,它们之间有着紧密的内在联系,并在很大程度上根源于我国经济发展过程中的“三个过度和一个缺失” ,即:经济增长过度依赖投资、全球分工中过度依赖加工制造环节和加工贸易、竞争战略过度依赖成本价格,而产业链和价值链中研发设计、营销、品牌和供应链管理等高端环节缺失。“十二五”时期要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把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主攻方向。其中,产业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和转型升级是关键。
一、“十二五”时期我国产业结构的战略性调整
在过去一段时期,我国产业结构虽然顺应需求变化、并支撑了经济高速增长,但所形成和积累的矛盾也成为影响我国未来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重要因素。虽然我国产业结构中存在第一产业基础不稳,第二产业比重过大,第三产业发展不足;尤其是第二产业中,消耗资源多、环境污染大的能源原材料型重化工业比重过大,一些行业产能过剩矛盾突出等问题,但从这些问题的基本特征来看,集中体现在我国过度集中于生产和加工制造环节的中低端,而研发、设计、品牌、营销、供应链管理等价值链两端关键环节的缺失或滞后,由此还带来了贸易条件恶化、国民收入增长缓慢、服务业难以快速发展等一系列问题。因此,“十二五”时期加快产业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必须通过在研发、设计、品牌、营销、供应链管理等产业链和价值链关键环节的突破,强化农业基础地位,提升制造业分工层级,培育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发展服务业,着力推动节能减排,发展循环经济,构建创新型、融合型、节约型、生态型、高效型、集约型的现代产业体系,实现由价值链中低端向中高端提升,促进三次产业的协调发展、以及经济社会与资源环境的协调发展,走可持续发展之路。
二、强化工业和服务业对农业的支撑,加快发展现代农业
我国农业既面临基础不稳的问题,而为农业提供加工和服务不足的矛盾更为突出。因此,今后一方面需要继续把保障粮食安全作为首要目标,稳定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服务,积极推进农业现代化;另一方面,应通过强化农业科技创新和农产品加工,提高农业生产装备水平,完善科技、信息、检验检测、质量认证、保险、生产资料等对农服务,完善农村流通体系,发展农村合作组织和农工商联合体,支持农产品高品质化、生产分工专业化、生产方式科技化、产加销一体化和产业功能多元化,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抗风险能力、市场竞争能力,建立农业产业化、信息化、良种化、多功能化和可持续化的优质、高产、高效、生态、安全型的现代农业体系。
一是以实施全国新增千亿斤粮食生产能力为重点,切实保护好耕地,加快农村土地整理复垦,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和基本农田改造,大规模建设旱涝保收高标准农田,增加高产稳产农田比重,积极推进粮食核心产区和后备产区建设。积极调整农业结构,大力扶持油料生产,促进优势产区集中发展棉花、糖料等大宗产品,扩大无公害食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等优质农产品的生产和供应,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同时,加强动物品种改良和疫病防控。
二是提高对农业的服务水平。大力推进农业科技自主创新,健全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发展现代种业。抓好转基因生物新品种培育等重大科技专项,完善基层农业技术推广和服务体系,加快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形成对现代农业的科技支撑。完善农产品的检验检测、安全监测及质量认证体系,推行农产品原产地标识制度。加强农村信息基础设施建设,提高信息服务质量和水平,建立面向“三农”的信息服务体系。健全农产品市场体系和农业支持保护体系。积极发展农业保险,建立健全重要农产品的期货市场。完善农村流通体系,促进农产品质量等级化、包装规格化;完善鲜活农产品“绿色通道”网络,建设现代粮食物流体系和鲜活农产品物流系统;发展农资连锁经营,规范农资市场秩序。
三是提高工业对现代农业的支持能力。促进农业生产经营专业化、标准化、规模化、集约化。发展农产品精深加工和绿色农产品加工产业链。发展农村合作组织和农工商联合体,增强龙头企业的带动能力,完善企业和农户“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机制。加快农业机械化,针对不同地域类型,开发适应性强的农业机械、化肥,发展低毒、低残留、高效农药;发展节水农业;推广清洁环保生产方式,推进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
二、突破产业链和价值链关键环节,着力提升制造业
我国仍然处于工业化阶段,大量农业剩余劳力的转移和城市化仍将是推动我国经济增长的重要动力,再加上消费升级带动,重化工业还将有一定发展空间。但是,人均资源贫乏的大国国情,又决定了简单重复发达国家过去走过的大量消耗资源的道路难以为继;甚至是重复过去我国的发展模式也难以为继。“十二五”时期,应根据不同类型行业特点,有重点、有差别地加以推进结构优化升级,重点通过突破研发、设计、营销网络、品牌和供应链管理等制约产业结构升级的关键环节,改造提升制造业。
首先,加快技术密集、知识密集、高附加值、高加工度型的高技术产业和先进装备制造业的发展,推进上述产业以组装为主向自主研发制造为主的转变。上述产业,既具有较高的需求收入弹性,技术进步也较快,通过它们的产业关联和技术扩散等,能够带动其他部门的发展,促进整体经济生产率的提高和技术进步。关键是要通过强化研发、设计能力,提高配套能力,提高基础工艺、基础材料、基础元器件研发和系统集成水平,促进细分市场、专门化分工和集群发展。
第二,“十二五”时期原材料型重化工业还有一定的增长空间,但要优化产品结构,促进加工深化细化,切实抓好节能减排。抓好资源保障、物流保障、技术创新和规模化等关键环节,通过技术和工艺创新,着力发展新材料、延伸产业链、推进深加工;从单纯提供产品到为客户定制服务和提供技术、工程等工业服务,着力提高附加值;通过技术改造、节能降耗、提高资源综合开发利用水平,着力实现清洁化生产、发展循环经济、实现可持续发展;整合资源、优化布局,推进联合化、集团化、集群化发展,着力提高综合竞争力。
第三,消费品工业仍然是我国扩大内需、参与国际分工、吸纳就业的重点领域,关键是强化设计和新产品研发,立足满足个性化和多样化的市场需求,同时,应努力培育自主品牌,支持营销网络建设,由单纯加工制造向设计、研发、品牌、服务等价值链中高端延伸。
要实现制造业由大向强的转变,还必须摆脱过去单纯重视加工制造环节的状况,更加注重产业组织结构调整、营销网络和品牌培育。增强新产品开发能力和品牌创建能力。合理引导企业兼并重组,提高产业集中度,发展拥有国际知名品牌和核心竞争力的大中型企业;通过制度创新,强化和提升小企业专业化分工协作水平,促进企业组织结构优化。
三、加快以生产性服务业为主的服务业的发展
加快服务业的发展既是人们生活水平提高的要求,也是提高产业综合竞争能力、促进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要求。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消费支出中用于提高生活方便程度和生活质量、以非实物消费为主的服务消费支出所占比重越来越高。从产业角度看,农业、制造业价值链的提升和竞争能力的提高,取决于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因此,“十二五”时期,应把推动服务业发展作为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战略重点。要顺应产业融合、分工深化细化的要求,从突破关键环节、提升价值链入手,通过与工业互动、体制创新和服务创新,加快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同时,适应消费升级变化,积极发展生活性服务业。建立公平、规范、透明的市场准入标准,探索适合新型服务业态发展的管理办法,调整税费和要素供给政策,营造有利于服务业发展的政策和体制环境。
根据发达国家的经验和我国产业结构升级、消费需求升级的要求,服务业需要重点发展以下领域:
①以商务服务、研发、设计、软件、金融、信息服务、中介、物流配送、企业工程服务为主导的生产性服务业。
②满足消费升级的房地产、商贸、休闲旅游和家政服务业。
③满足人们文化、体育健身、教育培训、医疗卫生、养老等需求的公共服务和适应不同收入群体要求的差别化服务。
④发挥比较优势,参与国际分工,承接发展国际服务外包。
四、大力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
战略性新兴产业是以重大技术突破和重大发展需求为基础,对经济社会全局和长远发展具有重大引领带动作用,知识技术密集、物质资源消耗少、市场潜力大、综合效益好的产业。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可以使我国在国际经济事务中,能够拥有足够的发言权和谈判地位。应根据未来市场需求变化和技术发展趋势,加强政策支持和规划引导,强化核心关键技术研发,突破重点领域,在未来竞争中占据有利地位,争取在新兴战略性行业涌现一批率先占据产业链高端的企业,避免重蹈过去主要依靠引进技术、仅限于承接加工制造和处于国际分工低端的覆辙。但是,“十二五”时期,尚难以出现像上世纪90年代那样具有极强带动作用的电子信息产业,因而战略性新兴产业不可能是1~2个产业,而是一批产业或产业群。这些产业群将主要从解决21世纪的人类社会将面临的能源、原材料短缺、环境问题和老龄化问题中产生,同时,也包括立足于未来我国需求升级要求的产业。主要包括:新一代信息技术、节能环保、新能源、生物产业、高端装备制造、新材料、新能源汽车等产业。
1.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
信息技术改变了整个世界,信息化已经渗透到社会的各个方面,并进一步朝着深度发展。下一代移动通信设备、下一代互联网、物联网等下一代信息产业仍将显示出其强大的市场渗透性和战略意义。
2.节能环保产业
绿色技术正在引发新一轮世界产业技术的变革,推动全球产业结构的调整。发展节能环保和能源循环利用、资源综合利用的技术装备和产品、环保工程和系统解决方案在内的环保产业将重新塑造传统产业。应重点推动节能环保应用工程建设和运行,加强节能环保和循环利用领域的重大技术、装备和产品的开发,提高资源综合利用水平和再制造产业化水平,加快建立以先进技术为支撑的废旧商品回收利用体系,促进我国节能环保产业的快速发展。
3.新能源产业
石油资源减少、应对气候变化呼声日高,已成为促进新能源开发和低碳经济发展的催化剂。以美国、英国、日本等为代表的发达国家正在开始大规模进行绿色能源投资。谁在新能源技术研发上领先,谁就将站在未来全球竞争的制高点。我国应抓住机遇,重点支持发展新能源及新能源设备、智能电网等新能源产业,加大对氢能技术、生物能技术、先进储能技术、先进节能技术、新一代安全核能技术设备等领域的开发及产业化步伐。同时,加快太阳能热利用技术推广应用,提高风电技术装备水平,因地制宜开发利用生物质能,尤其要加快适应新能源发展的智能电网及运行体系建设。
4.生物产业
生物技术及其所孕育的新的产业革命有可能能够产生与上世纪后半期以电子信息技术所带来的产业革命相媲美。而且生物技术及相关产业的发展还关系到我国粮食、健康问题,关系到产业安全和国家安全。我国在个别领域获得了率先突破。生物技术的进一步深入发展,将有效促进生物育种、生物材料、生物化学、生物医药、生物能源等生物工程及其相关产业的发展。
5.高端装备制造产业
在全球化和低碳化背景下,制造业竞争越来越激烈,对装备制造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并呈现出研发、制造和服务一体化的趋势。高端装备制造产业的发展也成为我国从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转变的必然要求。重点发展以干支线飞机和通用飞机为主的航空装备;依托客运专线和城市轨道交通等重点工程建设,大力发展轨道交通装备;面向海洋资源开发,大力发展海洋工程装备;强化基础配套能力,积极发展以数字化、柔性化及系统集成技术为核心的智能制造装备。
6.新材料产业
随着科技革命和加工制造技术的提升,材料产业将改变传统材料产业的“傻大笨粗”形象,越来越向着高性能、长寿命、可循环、轻量化方向发展,将产生更多、更新的材料与器件。近年来随着信息制造业、医药工业、能源工业、装备工业、国防工业等的快速发展,对新材料的需求迅速增长,尤其是我国大飞机、高速铁路等重大项目的建设,对原材料工业提出了更高要求。应大力发展以稀土功能材料、高性能膜材料、特种玻璃、功能陶瓷、半导体照明材料等为主的新型功能材料;积极发展以高品质特殊钢、新型合金材料、工程塑料等为主的先进结构材料;提升以碳纤维、芳纶、超高分子量聚乙烯纤维等为主的高性能纤维及其复合材料发展水平。
7.新能源汽车产业
随着我国城市化快速推进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汽车越来越普及,并对能源和环境带来强大的压力,发展新能源汽车成为我国未来经济社会发展的迫切要求。应着力突破动力电池、驱动电机和电子控制领域关键核心技术,推进新能源汽车的产业,大力推进高能效、低排放节能汽车发展。
专业提供各国海关进出口数据、各国贸易数据、产品进出口分析报告、 行业进出口报告、企业进出口报告、进口企业黄页、出口企业黄页等信息产品
有需求者请致电:010-89438819
QQ:529457141
微信公众号:CIE-DAT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