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钢铁工业协会首席分析师李世俊16日在上海表示,“十二五”期间我国钢铁工业的发展将由“高速粗放”型转为“减速精细”型。即使按较为乐观的8.5亿吨产量峰值计算,年均增速也只有6%,较“十一五”期间降低一半左右。
李世俊是在资讯机构“钢之家”主办的“第七届钢铁产业发展战略会议”上作上述表示的。他指出,“十一五”期间,我国的粗钢产量年均增速从“十五”期间的22.6%降至12%左右。到2010年底,我国粗钢产量达到6.27亿吨,创历史新高,而销售利润率由“十五”末期的8%以上降至不足3%,在工业行业中垫底。
这种“一高一低”的情况,迫使钢铁工业作出重大调整。调整的主要方向,就是“产量少一点,效益好一点”。调整的动力主要有二:一是GDP“三驾马车”中投资、出口和消费的比重调整。我国经济结构调整的方向,是要减少对投资、出口的依赖,而更多地转向消费驱动,这对钢铁消费会起到制约作用。“按照中国人民大学的一项研究,在投资拉动的产业中,钢铁排第二(仅次于建筑业)。在出口拉动的产业中,钢铁排第七。而在消费拉动的产业中,前十名没有钢铁。”
二是单位用钢的减量化趋势。出于节能环保的要求,钢材(4827,-21.00,-0.43%)的高效利用将成为重要选择。在此方面的典型案例是汽车用钢。李世俊指出,我国自主品牌轿车重量较合资品牌高8%—10%,造成该现象的原因是我国汽车业高强钢使用比例较低,只有约21%,而发达国家普遍达到40%—50%。
在告别单纯的产量扩张后,钢铁企业如何适应新形势下的市场环境“差异化竞争将是重要策略。”李世俊指出,一是技术的差异化,做别人不易复制的高附加值产品,宝钢2010年实现129亿元净利的主要抓手,就是在国内独树一帜的超高强汽车板。二是区域的差异化。“十二五”规划中首次提出了“主体功能区”的概念,将不同区域划分为优化开发区、重点开发区、限制开发区和禁止开发区。“各类区域承担的任务不一样,用钢强度也不一样,企业需要区别对待。”
专业提供各国海关进出口数据、各国贸易数据、产品进出口分析报告、 行业进出口报告、企业进出口报告、进口企业黄页、出口企业黄页等信息产品
有需求者请致电:010-89438819
QQ:529457141
微信公众号:CIE-DAT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