显示产业是电子信息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从全球显示产业的发展历程看,平板显示产业作为电子信息产业中的一个重要分支,其发展具有独特的技术经济特征,其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也显示出独特的产业特征,即区域适当分散,主体必须集中。这一特征也可理解为平板显示产业的规律性现象。中国要发展平板显示产业,经营主体不能分散,要让有实力的经营主体把各方面的生产力集中起来,完成产业的整合,实现规模效应,才能有效提升我国在平板显示产业领域的竞争力。
抓住战略机遇期,在平板显示产业争取主动权
电子信息产业是解决与信息相关的各种问题的,人对信息利用得越多越自由。用电子技术处理信息,就出现了电子信息技术,信息由此产生了革命性的变化。人对信息的获取,主要通过两个器官——— 眼睛和耳朵。有关研究指出,人对信息的汲取75%靠眼睛,25%靠耳朵。作为人类进入信息社会的重要交互界面,显示技术及显示器件显得特别重要。
计算机需要显示,电视机需要显示,“显示无处不在”已是共识。电视机是以视觉为主的产品,大尺寸是电视产业的发展方向。“大”对于显示技术来讲就有其特殊性,面板尺寸越大,对质量的控制难度就越高。因此,就彩电领域的显示技术而言,尺寸越大技术越难实现。无论是之前的CRT(阴极射线管显示器)技术,还是目前主流的TFT-LCD(薄膜晶体管液晶显示器)技术,甚至正处于培育发展过程中的OLED(有机电致发光显示器)技术,向大尺寸方向发展都具有较高的技术难度。
电视机是包括声音和图像等技术的综合电子信息产品,当电视机发展到平板时代,其最核心的显示器件(面板)就成为最重要的一个环节。面板的生产制造是彩电工业最核心的环节,这一核心问题不解决,中国彩电工业的发展将非常被动。彩电企业采购面板,组装成电视整机,在平板显示产业的价值链中所占比重不到20%,80%以上的价值存在于面板及其上游材料和装备之中。作为电视整机企业,80%的价值不能掌控,这样的企业是没有竞争力的。因此,面板的制造在电视工业中就显得极为重要。
彩电工业起源于上世纪60年代的CRT。由于历史的原因,我国在CRT时代有相当长的一段时间一直处于落后的状态。上世纪80年代中期,在政府的主导下,我国实施了“彩电一条龙”工程,取得了较大的成功,彩电工业实现了突破性的发展。当时,我国还没有完全从计划经济走向市场经济,政府的主导作用很强,政府对重大工程的决策较有力,行动较快,因此,在CRT时代,我们跟上了全球彩电产业发展的步伐。
25年后的今天,由于我们没有正确判断彩电产业的发展形势,没有正确认识平板显示产业的发展规律,并尽快布局,在新型平板显示领域,我们又一次被拉开了距离。
如今,政府和产业界已经意识到这一问题。2009年后,中国平板显示产业开始加速发展,但我们已经至少落后了有5~8年的时间,失去了很好的发展机会,错过了市场主体培育的最佳时期。
“区域适当分散,主体必须集中”是平板显示产业发展的规律性趋势
从全球平板显示产业的发展情况看,这一产业已经形成相对成熟的产业体系。特别是以TFT-LCD为代表的主流产品,技术已经相对成熟。再向前发展,就是要把面板尺寸越做越大,对应于工业生产,就是要把面板生产线的世代越做越高。面板尺寸越大,越便于经济切割,其经济切割的效率越高。这也是为什么这一产业要向大尺寸方向发展的一个重要原因。不过,不同世代的显示器件产品,其基本的性能和技术特征并没有大的变化和不同。
因此,当前培育我国的平板显示产业,是要促使我们的产业按照规律发展。这一规律,主要体现在产业布局和产业组织上。针对我国人口多、地域广、地方投资有积极性等特点,从产业布局角度看,可以实现生产地的适度分散,这样既实现产业贴近市场,又可利用地方的投资解决经营主体的资金问题;从产业组织角度看,就是要实现生产主体的高度集中,以实现规模经济效率和效益。区域适度分散是指面板制造企业可以在多个地区设厂,主体的集中是指经营主体必须少而强。
“区域适当分散,主体必须集中”这句话可以从五个方面来理解:
第一,投资主体应多元化。
平板显示产业需要资金高度密集。平板显示产业的投资巨大,一条生产线就需要几百亿元,一个企业如果形成规模,至少要有3~5条生产线,仅是生产线的投资建设,总计就是千亿元量级。因此,能够进入这一行业的投资主体,一定是净资产达到数百亿元量级的企业。可见,不是随便一家企业或投资机构可以进入这一产业的。面对融资强度大、频率高的平板显示项目,投资主体应该多元化,融资渠道需要多元化。融资问题不能解决,就形不成多条生产线的规模化效益,就很可能会陷入长期的亏损经营困境,最终的停产或出售也就难以避免。
第二,投资建厂的区域可以适当分散。
面板可以理解为是一个薄的玻璃制品,相对来讲产品不便于运输,需要考虑产品的经济运输半径和市场分布。在产业布局上,可根据彩电生产基地的分布情况,在不同的区域投资建设面板生产工厂。围绕面板厂,形成上游配套及下游整机生产,甚至就地销售的产业链模式。因此,面板生产线可以建设在全球各地人口密集的地区,也就是有市场需求的地方。
第三,经营主体必须集中。
面板产业的规模经济特征明显。规模经济理论指出在一特定时期内,企业产品绝对量增加时,其单位成本下降,即扩大经营规模可以降低平均成本,从而提高利润水平。面板产业的经济生产规模水平很高,按照目前的经验看,至少需要3条以上生产线才能实现规模经济效益。这种规模经济不仅体现在生产线数量上,也体现在企业在采购、销售过程中的价格谈判能力上。由于面板的上游环节如材料、设备,下游的彩电生产环节都是全球一些大产业,面板生产企业的采购规模和对面板市场的控制能力,都将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企业的生产成本和销售价格。没有规模,采购成本很难降下来;没有规模,销售价格很难得到稳定。
此外,面板产业也是一个技术改进特别快、涉及领域特别广的行业,企业需要长期研发或跟踪行业的最新技术。从研发角度看,只有具有较大生产规模的企业,才能够有实力持续增加研发的投入,实现技术的领先。
从全球来看,目前做大尺寸面板的企业,不超过10家。排名在前5名之后的企业,很难有竞争优势。因此,中国要发展平板显示产业,经营主体必须集中。这是由产业发展规律决定的。
第四,产业链必须延长。
面板是平板显示产业的核心,但只做面板风险较大。目前国内几家面板企业,都面临融资困难、价格受别人的左右等难题,上游材料、设备也受制于人,还没有走上平稳发展的坦途。反观那些产业链很完整的国际企业,如三星、LG,从原材料、装备一直到整机全面覆盖,基本做到了全产业链经营。全产业链经营的好处就是可以做到“东方不亮西方亮”,而且可以做到策略性的定价,即为了市场的覆盖,把产业链中某一个区段的价格压低,用产业链中其他环节的高利润弥补。由于操作的灵活性,国际反倾销也很难对其产生制约,这就是企业的一种经营策略,一种市场营销手段。拥有完整的产业链,就能很自如地经营,这样就可以把竞争对手挤出行业之外。因此,中国平板显示产业要发展,经营主体必须着力向产业链的上下游延伸。
第五,前沿技术必须自己突破。
平板显示产业是一个技术引领的产业,虽然基本原理相对成熟,已经没有太大的新突破,但在改进型的技术以及面板制造的工艺过程、良品率的提升、新材料的替代等方面,还有很多可以挖掘的空间。要进入这个产业,就必须在技术上走在他人的前面。技术上的突破,一种是通过自己研发实现技术突破;另一种是通过自己拥有的技术,与他人交换技术。任何一家公司都不可能完整地掌握所有技术,处于垄断地位的公司,常常会牵头成立一个类似联盟的组织。建立联盟的目的就是为了实现技术的互换和共享,从而降低技术获取成本,其基础是自己必须拥有可以和他人交换的技术,这就要求面板生产企业在前沿新技术上,要有持续自有技术突破。
只有提高对发展规律的认识,才能提升对产业宏观调控的能力
“区域可以适当分散,经营主体必须集中”是平板显示产业发展的规律性趋势,行业内外对此要有正确的理解和认识。我们要遵从规律、顺应规律、适应规律,才能促进产业的健康发展。
从日、韩的发展经验来看,他们制定的产业政策和规划都比较合理。TFT-LCD技术起源于欧、美,而产业化却在东亚的日本、韩国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东亚地区在这一产业领域的政府调控和干预能力以及介入的深度,远远高于欧、美。比如,鼓励和支持少数几家企业,给少数几家企业以优惠的政策。我们现在也有一些对平板显示产业的扶持政策,但与日、韩相比差距较大。因此,中国平板显示产业的发展,需要进一步提高政府的调控和引导能力。
只有整合产业链,才能形成规模效应。我们还没有像三星、LG这样的全产业链的公司。中国台湾地区没有,中国大陆也没有。台湾地区有较大的面板生产企业,但缺少电视整机品牌企业;大陆地区有电视整机品牌企业,但缺乏产业链核心的器件。大陆只有京东方等少数几家面板企业,企业的规模还小,赢利能力较弱。2009年以来,有多家企业相继进入面板生产领域,这样经营主体就多了。我们不是说生产线建得多了,而是一个经营主体只建一条生产线,形不成规模。他们也都有建更多生产线的计划,但又面临巨大融资、人才聚集、市场开拓等诸多难题。
我国要发展平板显示产业,就必须整合出一两家全产业链的企业。整合就是生产力,整合就是竞争力,完不成整合,中国平板显示产业就没有竞争力。业界要形成共识,让中国的一两家全产业链的企业尽快整合出来。政府要支持企业开展重组整合、资本联合、产业技术联盟等,逐步培育具备较强竞争力的大企业。
专业提供各国海关进出口数据、各国贸易数据、产品进出口分析报告、 行业进出口报告、企业进出口报告、进口企业黄页、出口企业黄页等信息产品
有需求者请致电:010-89438819
QQ:529457141
微信公众号:CIE-DAT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