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经济回暖,世界圣诞用品最大供应商——中国制造商今年收到了近年来最好的订单。然而,受劳动力成本、原材料价格上升及汇率变化等因素影响,许多企业纷纷表示“不赚钱”。
浙江省义乌市圣诞用品行业协会秘书长陈金林说,今年世界市场回暖,整个数据统计,义乌在圣诞用品外销方面增长了20%到30%。
“国外圣诞用品需求比前两年有了强劲反弹,去年很难拿到国外订单,而今年欧美客商送订单上门。由于订单太多,许多商户只能根据产能和订单大小选择性接单。”陈金林说。
入驻义乌“圣诞村”的圣诞用品经销商施宽华说,自己从事圣诞用品制造行业二三十年,今年是销量最好的一年。
中国是世界圣诞用品的最大生产国和出口国。位于中国东南沿海的义乌则是全球最大的圣诞用品出口基地,全球一半、美国市场的70%、欧洲市场的40%以上的圣诞用品来自这里。
据统计,目前中国有约400家商户集聚在义乌市场上经营圣诞用品,产品涉及圣诞玩具、圣诞树、圣诞服饰等近1.5万个品种。
但在圣诞订单红火的背后,很多出口企业苦不堪言。记者在多家制造商和经销商处听到一个相似的声音:销量上去了,但最后是白忙活,不赚钱。
浙江义乌市航天工艺品有限公司是当地最大的圣诞用品生产企业,产品出口美国、俄罗斯、西班牙等四五十个国家和地区,年外销收入达4000多万人民币。今年公司的生产订单比去年增加3成左右,但是,总利润也只是勉强和形势“最艰难”的去年持平。
“劳动力成本上升是利润降低的一个重要原因。”公司常务副总经理李根军说,今年中国物价上涨,劳动力成本水涨船高,这对主要是劳动密集型的圣诞用品制造业影响明显。据了解,该公司的劳动力成本增长幅度约30%。
李根军说,目前企业工人的人均工资已经从年初每月1200元涨到1700元,但还是招不满人。这种情况不只在浙江,在其他地方的圣诞用品生产企业中也很普遍。
原材料价格上涨也是原因之一。李根军说,制造圣诞用品的塑料、油漆、铁丝、白胶、金银粉等原材料价格都在不同程度上涨,这部分成本涨了约15%。
此外,今年人民币不断升值,汇率变化对出口型企业的直接影响就是利润下降,甚至有企业因此倒闭。
订单增加利润反而减少的情况同样存在于经销商中。施宽华说,从厂家进货价比年初与外商签订供货合同时的定价上涨了10%左右,压缩了中间商的利润空间。
陈金林表示,目前中国承接“圣诞订单”的企业大多为中小企业甚至家庭作坊,技术含量低、抗压性小、竞争力弱,基本靠赚取低廉的加工费维持经营,当成本、订单或汇率出现波动时,若不能有效化解风险,利润空间也就无法维持。
面对这种发展困境,一些企业开始想方设法寻求对策。比如考虑提高机械化程度,降低人工成本。
为了减少企业损失,目前义乌市圣诞用品行业协会正在当地政府的支持下,筹建一个集产品商贸、物流、研发于一体的圣诞产业园区。目的是集中培育出一批有高附加值的自主品牌,以开拓更大的国际市场。
企业圣诞订单难言快乐:订单不断增多利润薄如纸
为了完成国外的圣诞订单,工厂现在还在拼命加工,因为今年确实接了很多订单。但我们的利润已经低得不能再低了
平均算下来,每件圣诞衣服的利润都不能以“分”,而只能用“厘”来计算了。这就是外界口中的“用几亿件衣服才能换取美国波音飞机”的典型案例。
海关总署公布的最新数据显示,今年11月,我国出口总额1533.3亿美元,增长34.9%;进口额1304.3亿美元,增长37.7%,双双创下历史新高。同时,进出口总值刷新了今年9月创下的纪录,并在月度进出口规模上首度迈进2800亿美元大关。在专家看来,进出口数据的强劲上扬是中国经济在面临物价轮番攀升、通胀预期不断增强等压力下,“依旧向好”的重要显现。
然而,对于中国服装、皮包和玩具等企业来说,他们却很难在临近圣诞节的时候体验到“依旧向好”的快乐日前,记者采访多位相关企业得知,尽管今年企业的圣诞订单数量与去年相比并不算少,但他们的利润“已经压得不能再低了”,甚至前阶段一直在做“亏损买卖”。
订单增,利润降
打开小房间的灯,一屋子印有圣诞标志的皮包和圣诞礼品包装盒映入了记者眼帘。“喜欢就随便挑一个吧。”张先生对记者说,“这是我自己厂子生产的,质量还不错。原本可是出口到国外去的,但现在有国外客户”嫌贫爱富“不要了。我只能叫人载了一大堆货托运到上海来,我准备在圣诞节前将这批货”脱销“给亲戚朋友。”
张先生是江苏省一位小型皮包加工企业的负责人。为了今年的圣诞订单,他连续忙了几个月,最近“好不容易”才歇下来。日前,记者在张先生上海长宁区的家中对他进行了采访。
“今年6月底我们就接到了一些圣诞订单。随后几个月,我们又陆陆续续接到了很多来自加拿大、美国和德国等国的圣诞订单。”张先生对《国际金融报》记者介绍说,“直到最近,我们厂才真正歇下来。反正,总算完成了国外客户和中间商的”任务“。”
“细细算来,今年的订单数比去年,尤其是比2008年金融危机时多多了。”张先生抿了口茶,接着说,“但日子却比金融危机那年还苦一点。一方面,那些老外和中间商还是以金融危机为由,越来越抠门,压低我们的出价。另一方面,我们今年有点”腹背受敌“,大大出乎我年初的预料。”
张先生所说的“腹背受敌”是原材料价格上涨。数据显示,今年以来,棉花价格在诸多因素影响下,不断上涨。同时,截至今年11月底,棉布、罗纹布等用棉花作原料的布匹价格足足上涨了2/3。
“有一段时间,我多次想换成质量更低的原材料,但国外客户的要求比较高,我怕将来既丢了”芝麻“,又丢了”西瓜“。”张先生表示,毕竟,质量不好会影响企业的名声。
张先生表示,“现在,在双重”夹击“下,我们的利润已经薄得不能再薄了。甚至,部分订单只是维持成本价格出的货物。而且,我现在还在担心部分”刁蛮“的国外客户会退货,因为每年都会遇到类似事件。如果这样,我都担心今年我的工人拿不到足额工资了。”
张先生无奈地告诉记者,“我现在不寄希望得到”西瓜“了,只希望通过订单回报个”芝麻“以”填饱“我自己的工厂。”
劳动力与汇率的烦恼
张先生的烦恼不是个案。上海徐汇区某服装出口企业相关人士日前对《国际金融报》记者说,“为了完成国外的圣诞订单,工厂现在还在拼命加工,因为今年确实接了很多订单。但我们的利润已经低得不能再低了。具体不能透露,但平均算下来,每件圣诞衣服的利润都不能以”分“,而只能用”厘“来计算了。这就是外界口中的”用几亿件衣服才能换取美国波音飞机“的典型案例。”
“今年,除了棉花价格不断上涨吞噬了我们的利润之外,劳动力价格和汇率的上升同样影响着我们的企业。”上述人士对记者表示,“比如,在劳动力价格方面,我们企业部分加工点已经迁移到了劳动力价格更低的东南亚地区。而外汇方面的影响,我们还没具体测算,但肯定也不小。”
事实上,中国轻工工艺品进出口商会玩具分会秘书长薛萌已经对媒体表示:“人民币升值压力是压缩玩具行业本已不高的利润空间的最主要原因。”此外,中国轻工工艺出口商会对45家轻工出口企业开展的问卷调查显示,“自6月19日汇改重启以来,45家企业中有35家出现利润下降。如果未来人民币汇率升值1%,45家企业中将有20家利润率下降3%以上。”
不光是江苏和上海的出口加工企业,珠三角地区的出口企业同样面临着“订单不断增多,利润却薄如纸片”的困境。数据显示,今年1月至10月,广东出口圣诞用品7.7亿美元,比去年同期增长3.9%。但在原材料价格上涨、人民币升值、贸易壁垒等众多因素影响下,企业的利润额没有随之增长,甚至出现了部分企业无利可图而倒闭的情况。
压力下,不少企业选择了提价。据悉,在今年10月底举办的被称为中国出口企业“晴雨表”的广交会上,中国圣诞产品出口的报价上涨了15%左右,同样反映了中国出口企业面临的种种困境。
转型还是挖潜?
事实上,圣诞行情带来的“增量不增收”只是“中国制造”一直以来面临的尴尬现象之一。人们也再次发出疑问,为什么“中国制造”仍不能摆脱窘境,走上转型升级之路。
“最关键的还是核心品牌和技术。”上述服装企业的相关人士对记者介绍说,“我们公司属于外资所有。有部分产品,在中国加工之后以很低的利润销往加拿大总部。而总部的直属企业贴上自己的品牌之后,再以很高的价格卖出去。这就凸显出了品牌的重要性。”
中国人民大学商学院教授牛海鹏对品牌的重要性表示认同。“这是出口密集型企业提高竞争力的重要手段之一,也是当前可以操作的方向之一。进一步而言,还是要进行产业结构的升级。”牛海鹏说,“这中间或许要面临长时间的阵痛期。比如,大量出口密集型企业倒闭等。此外,地方政府部门或许也要在短期利益和长期利益的”两难“中进行权衡,尤其是,目前地方政府还面临着保增长和保障民生如就业等的压力。但总体上,转型升级定将有利于中国经济的发展。”
“我也想过转型。但就目前条件下,还是觉得不现实。”张先生表示,“首先,转型升级需要的花费,乃至向银行贷款都是问题;其次,没有任何人指导我们进行转型,如果瞎转,转错了怎么办?再次,转型之后我又如何安置原有的工人,怎么向跟随我打拼这么多年的工人和朋友解释?再说,以前我还曾接到相关部门的要求,暂时要稳住相关的就业指标,不能裁人。”
“对于短期难以转型的出口企业来说,或许应该考虑从内部挖潜。”牛海鹏则告诉《国际金融报》记者,首先,不能坐以待毙,或可从提高效率上着手改进,比如缩短加工时间等;其次,如果条件允许,相关企业或可转移到国内劳动力成本相对较低的地区;再次,相关政府部门应该给予中小企业,尤其是劳动密集型出口企业应有的指导和安排。
此外,还有业内人士提醒,出口企业还可以考虑使用“线上贸易”的模式,以减轻成本压力。据报道,目前在义乌,已经有不少企业通过线上交易的方式获取订单,接洽客户等。
专业提供各国海关进出口数据、各国贸易数据、产品进出口分析报告、 行业进出口报告、企业进出口报告、进口企业黄页、出口企业黄页等信息产品
有需求者请致电:010-89438819
QQ:529457141
微信公众号:CIE-DAT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