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国家振兴装备制造业战略和旺盛市场需求的推动下,我国能源装备制造业实现了跨越式发展,站在了新的历史起点上
截至今年7月份,我国电力装机容量突破了10亿千瓦,比五年前增长近一倍。其中水电装机超过 2亿千瓦,位居世界第一;风电装机预计今年将突破3000万千瓦,居世界第二;东方电气百万千瓦核电机组标志着中国继欧洲、日本后,成为为数不多的能够成套提供百万千瓦核电设备的几个国家之一……不久前,《?t望》新闻周刊记者在2010中国(国际)能源装备产业发展高峰论坛上了解到,我国能源装备技术水平大幅提升,行业成套能力增强,一些重大基础装备达到世界先进水平并拥有自主知识产权。
据了解,我国目前在建的百万千瓦核电机组的国产化率可达到80%以上,千瓦吨级大型炼油设备的国产化率达到90%。全国发电总装机容量中,国产机组的比例已超过80%,今年6月竣工投产的云广特高压直流输电工程,是世界上第一条正负800千伏直流输电工程,工程自主化率超过60%,打破了外资垄断局面,标志着我国电力技术和装备制造水平在世界输变电领域占领了新的制高点。
“随着近年来我国能源领域对重大装备的巨大需求,能源装备产业得到了迅猛发展,能源装备产业的自主化地位基本确立,正处在由大变强的关键阶段。”相关部门负责人同时也告诉本刊记者,我国要从能源大国进入能源装备强国行列,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必须依靠科技进步,技术、机制、体制的创新是能源装备产业健康发展的基础和保障。”
“中国装备、装备中国”
由于国产化率和国际竞争力的不断提高,使得一批能源重大装备开始走出国门,进入国际市场,初步实现了“中国装备、装备中国”的目标。资料显示,2009年,我国电力设备出口容量达到1600万千瓦,出口类型也逐步向超临界燃煤机组、500千伏输变电设备等高端产品类型转变。
《?t望》新闻周刊调研了解到,能源产业结构和产品结构调整的步伐加快,使高技术产品、高附加值产品的比重不断提高。这几年来,一重、东方电器、大连重工等集团不断适应市场需求,加强自主创新,大力开发新产品,加快调整产品结构,核电、风电等产品成为新的增长引擎。在复杂的经济形势下,实现了又好又快增长。例如,几年前,风电设备开始启动,东方电器和大连重工起重集团抓住机会,进入风电装备制造业,如今已经成为国内风电整机制造业的龙头,在国际上也进入了前十名,实现了产品升级和结构调整。另外,清洁能源和可再生能源相关装备制造进入规模化发展阶段。
在产品结构得到改善的同时,产业组织结构和产业布局得到优化,一批技术水平较高、生产规模较大的企业集团的行业龙头地位更加突出。在全球12家著名发电设备制造企业当中,中国三大电气集团的综合指标排名已由过去的下游升到中上游。
近年来,企业重组步伐加快,特变电工通过重组实现了跨越式发展,从1998年开始,在全国范围内先后与十多家企业进行了重组,形成了输变电、新能源和新材料三大产业布局;通过重组特变电工沈阳变压器公司,六年来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产能从不足 2000万千伏安到去年超过了8500万千伏安,成为世界单产生产能力最大的工厂,产品结构有效优化,500千伏产品成为主导产品,并批量出口到美国等国家。
我国现已成为世界能源装备制造大国。据统计,包括能源装备在内的整个装备制造业对全国工业总产值和就业的贡献率均超过了25%,对外贸出口的贡献率更是超过了50%,发电设备等电力装备生产能力已位居世界第一位。2001年中国发电设备产量为 1300万千瓦,2008年已经超过了1.3亿万千瓦,7年增长了10倍。在市场机遇和国家产业政策的强力推动下,我国能源装备制造业自主产业地位基本奠定。
“皮之不存,毛将焉附。”国家发展改革委副主任、国家能源局局长张国宝用这个比喻说明了能源重大工程与重大装备之间的关系。从实践中可以清晰地看到,国家能源重大工程为重大能源技术装备提供了应用的平台。而重大技术装备自主化又大幅降低了能源项目的建设成本,国产装备价格一般较同类进口设备低1/3~1/2左右,给项目建设者带来了实实在在的利益,从而增强了能源产业的竞争力和市场活力。
强国之路面对的巨大挑战
采访中,许多专家表示,未来10年,先进能源装备仍是支撑我国装备制造业发展的主要动力。但在旺盛的市场需求下,机遇与挑战并存。我国要从能源大国向能源装备强国迈进,与发达国家相比还有不小的差距:
其一,基础研究和应用技术研究分散,基础研究与示范应用严重脱节,制约了能源装备核心技术的研发和推广使用。专家们认为,现行体制容易造成“眉毛胡子一把抓”,像“撒芝麻盐”一样,没有突出能源装备前沿基础的重点技术重点研发,在产业化应用方面也不容易发挥行业部门的作用。
其二,能源装备研发投入不足,政府主导地位不明显。美国提出了将研发投入提高到占GDP3% 这一历史最高水平,美国能源部一年投入200多亿美元,力争在新能源领域取得突破。欧盟宣布在2013年以前将投资1050亿欧元发展绿色经济,保持在绿色技术领域的世界领先地位。我国国家能源局两批研发投入加在一起才17.2亿元人民币,与国外相比差距悬殊,投入明显不足。
其三,在推广应用首台套能源重大技术装备方面缺乏相应的激励政策。据了解,不愿使用国产重大技术装备已成惯例,即便是急需的装备或国内已具备较高技术水平和生产能力的装备,不少用户仍以各种借口拒绝使用,或人为设置各种障碍,增加国产能源大型装备进入市场的门槛。国家虽然在几年前就出台鼓励自主创新的首台套装备由政府首购和订购的制度,但执行起来障碍重重,而国外应用首台套重大技术装备在税收、政府的支持补贴方面都有一系列的政策。
其四,我国能源装备产业产能过剩已初步显现,而且有不断扩大的趋势。对此,中国机械工业联合会特别顾问、中国通用机械工业协会会长隋永滨告诉本刊记者,如同火电设备一样,核电设备也有饱和的那一天,“由于将核电产业视为继火电之后的又一巨大市场空间,相关能源装备制造企业高亢的热情,铆足了劲大干快上,使得该领域已呈现产能过剩苗头。”
根据国家规划,我国已形成了东北、上海、四川三大核电装备制造基地,核岛大型铸锻件、压力容器、主管道、核级泵阀、吊环等关键设备已形成适度竞争。尽管如此,仍然出现了另起炉灶、一哄而起的现象。“各地不宜再提新的核电装备制造基地,已完成国产化并已形成批量生产能力的产品也不宜再重复投资。”隋永滨提醒说。
目前,二代改进型核级泵阀已经有十几家企业具备制造能力,开始在市场上拼价格了。又如天然气长输管线大型全焊接球阀,国家已安排3家企业投入巨资研发生产,但现在全国至少有十几家企业依然在继续买设备、上能力,可谓“四处开花”。
创新是唯一突破口
多位专家告诉本刊记者,近年来,在国家振兴装备制造业战略和旺盛市场需求的推动下,能源装备制造业“只要抓住机遇,加强自主创新,发挥好比较优势,就一定能在新一轮国际竞争中占有一席之地。”
首先,要抓住能源科技革命带来的重大历史机遇,加强科技创新,有前瞻性地支持低碳经济和绿色发展的关键技术装备,大力发展新能源产业,促进传统石化能源的清洁高效利用,加快调整能源结构,抢占发展的制高点。这在“十二五”期间和今后相当长一段时间内,都是能源工作的主线和能源行业的首要任务。
其次,众多能源装备企业要以全球化视野主动参与国际竞争。“我们正处在一个全球化的时代,人才、技术、资金等生产要素的配置,在全球范围内展开,市场竞争和市场争夺同样在全球范围内进行,能源装备制造业更是如此。”张国宝认为,一方面我们已经形成了巨大产能,必须“走出去”谋求发展;另一方面经过改革开放以来30多年的建设,我们已经具备了相当的实力,有“走出去”的条件。
再有,依托工程实施能源技术装备自主化,加强协调和组织,立足于开放式的自主创新,完善鼓励政策争取用户的积极参与和支持。在重大装备研发和推广初期,必须加强政府的协调和组织,从国家整体利益出发,协调制造单位和用户单位的意见,组织国内一流制造企业合作研制,特别是要落实自主化依托工程,解决首台套自主化设备进入市场等问题。
而能源装备企业必须广开思路,防止无序竞争,避免产业趋同化。“要避免产业趋同化现象,就要提高技术创新和自主研发能力,对这种优质铸锻件、核级仪控系统、石化加氢阀门、火电高参数阀门等产品,加大投入和研发力度,使之早日自主化,结束依赖进口的局面。”隋永滨说。
同时,加大投入,完善能源科技创新体系。新能源战略的实施需要科技的重大突破和创新,而科技创新的基础性载体就是装备制造业。因此,需要进一步调整完善有利于自主创新的体制和机制。
还值得重视的是,发展风能、太阳能、核电等清洁能源和新能源,将成为下一轮经济发展新的增长点,是能源结构调整的主攻方向,也是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确保能源安全的重大举措。专家们认为,要通过加强自主创新,攻克技术难题,掌握关键技术,提高装备质量等措施,努力降低成本,为可再生能源发展提供坚实的技术支撑和保障。
专业提供各国海关进出口数据、各国贸易数据、产品进出口分析报告、 行业进出口报告、企业进出口报告、进口企业黄页、出口企业黄页等信息产品
有需求者请致电:010-89438819
QQ:529457141
微信公众号:CIE-DAT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