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黑龙江省,七台河市的成长有点类似中国的深圳。深圳是改革的春风在的南海边划了一个圈。而七台河却是新中国的脚步在黑土地上踩了一个点。不过深圳的发展靠得是蓝海,而七台河的发展靠得却是煤海。深圳的发展是资本的奇迹,七台河的发展却是汗水和心血的结晶。
在七台河市平缓的土地下,蕴藏着复杂的地质构造。在复杂的地质结构中,裹夹着稀有的焦煤资源。“天赐机缘”让这座城市走过了50余年的以煤兴市历史。不过七台河的出名还因为5年前曾发生过的一次特大煤矿事故。也就是那一次当地人最不愿再提起的伤痛,让七台河市的煤炭大军实现了“涅磐”。——1958年建立的七台河矿务局现在已通过改制更名为“龙煤股份有限公司七台河分公司(以下简称”七台河分公司).5年后的今天,七台河分公司不仅可以骄傲地说我们做到了安全运行,而且,可以骄傲地向社会展示其在煤炭资源有效利用方面创出的奇迹。2009年,七台河分公司全年煤炭产量实现1200多万吨,实现利税30多亿元。工作面煤炭回收率达到了97%以上,矿井资源回收率达到了75%以上,成功破解了世界性难题。业内专家认为其已成为我国煤炭资源开采高效利用的典范。
技术创新:“夹缝”中的奇迹
薄煤层开采和高回收率是一个极难做好的事情,被业界称之为世界性难题。据一些专业网站资料显示,我国的薄煤层(厚度0.18~1.13M属于薄煤层)占煤炭总储量的20%,煤矿平均资源回收率仅占30%。在某煤炭大省这一指标也只有35%,小煤矿更低仅有10—15%。大量的薄煤层资源被当作剩菜剩饭舍弃,煤炭资源浪费现象严重。七台河分公司有12座生产煤矿,全公司煤层最大倾斜角度为70°,可采煤层平均厚度仅有0.86米,最薄的煤层厚度仅有0.48米。通常专业人员称之为线煤,开采难度极高。七台河分公司由于先天因素,碗里没有“大鱼大肉”可食,这种线煤是他们必须面对的选择。也正是这种背水一战的处境,让他们从“夹缝”中闯出了一条新路。
当记者乘坐罐笼,来到七台河分公司其中一个煤矿——新强煤矿地下500多米深处的井下时,看到的是新开辟出的采煤隧道。咋一看这条隧道好象是大城市里的地下铁路,轨道顺畅,灯光明亮,一眼望不到头。在隧道侧面的总控室里,执行监控任务的电脑屏幕上清晰地显示着各个工作层面的实景情况。瓦斯、一氧化碳、煤尘等危险指标成了自动化监控的重要目标。工人等候人车的站台旁,竖立着一块块宣传广告牌,上面有制度、安全、提示、警告、鼓励等多项内容,体现了生命之上、安全第一的管理思想。当记者换乘人车来到采煤工作面的时候,才感到自己确实身处煤井。眼前的煤层厚度大概仅有80公分左右,借着矿灯微弱的光线向里望去,采空面竖着一排一排的液压支柱。工人在柱子之间或爬行或挪动。因为太窄,谁都直不起腰抬不起头来。右面的刨煤机刨过以后,工人要拿着耙子和用废钢丝绳做成的笤帚将剩下的煤粉煤块儿打扫干净通过皮带机运出。工人们在这里打扫工作面就像我们平时在自己家里扫地那样认真。在工人们的眼里,这里的煤炭生产太不容易了,每一两煤里都渗透着自己的汗水,每一两煤都向眼珠子一样珍贵。平常听人说煤矿工人是四块石头夹着一块肉,风险性很高。在七台河分公司采煤现场只感觉到有上下两块石头,一块垫着屁股,一块盖着头顶,两块石头挤着一块肉,一条石缝夹着一颗心啊,那种压抑、那种酸楚、那种让人感动是地面上的人无法想象的。
这就是七台河分公司在夹缝中采煤的实景一角,事实上这种场景存在于七台河分公司12座生产煤矿的许许多多个采煤工作面上。从前都是靠炮采,靠锹铲,现在靠自动化机械设备。全公司推广极倾斜煤层上综采、极薄煤层上机采等先进适用技术工艺。数万名工人很感谢现任的领导班子,是他们不惜血本与国内的科研院校一起努力开发出适合薄煤层开采的刨煤机将自己从锹铲、斧凿、炮采中解放出来;是他们大量使用液压支柱确保了采煤现场的技术安全。2009年七台河分公司技术装备升级投入3.2亿元,购置各类生产设备2081台套,大井采掘机械化程度达到77.3%。技术创新改善了生产条件,突破了薄煤层这个“夹缝”的瓶颈,使七台河分公司矿井资源回收率比全国平均数高出一倍还多。
安全运行:奠定坚实的发展基础
七台河分公司成功破解世界难题,技术创新仅仅是一个方面。还有最为基础性的因素那就是科学管理和安全生产。正如总经理王洪木所说的煤矿安全无小事,事事是大事,没有安全运行就没有了一切,何以谈得上“高度”。所以说,安全生产是最为基础的基础。尤其是七台河分公司可以说是名副其实的国内采煤条件最差的一座煤炭企业。煤层薄、断层多、高瓦斯,样样都是危险、时时需要提防。在这样的环境下组织煤炭生产,天大的事就是“安全”。如何解决薄煤层开采中的安全问题是始终缠绕在七台河分公司领导心上的一条钢丝绳。
七台河分公司约有7.2万名职工,不管是井下工人还是地面工人,不管是一线职工还是高层领导,人人肩上都负有安全责任。标准细到设备摆放、电线悬挂等等,一种程序、一种工艺都有一种对应责任和处罚标准。按照标准对应着具体的职工和管理人员,事事对人,样样清晰。这就是七台河分公司的安全制度管理。这些制度在具体的执行中,体现了更多的人文关怀,情感因素让这种制度的执行变得更加主动。管理者考虑到井下工人的体力消耗推出了班中免费加餐服务,加餐的品种都是工人自己投票选择的结果,包括牛奶、面包等。七台河分公司各级领导始终坚持亲自下井这个传统。了解工人工作情况、思想情绪、了解班队制度执行情况、了解矿井技术装备使用情况等等都要在井下完成。他们把下井检查、带班,看作是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全公司上下各级领导从没有节假日,没有休息天。有空就到井下。按照规定矿长平均一个月要有二十天下井、带班,每次带班都要与工人一起工作八个小时。常常他们下井的次数要超过规定的数额。七台河分公司总工程师舒彦民前几个月才从新强煤矿矿长的岗位上荣升,但他仍然坚持下井。井下工人用自己独特的方式感谢这些管理者,那就是每当公司领导下井来的时候,工人们都要大声喊“领导好”。不管是王洪木总经理还是党委杨京全书记,还是矿长,他们都很容易从工人们喊话的语气中感受到对自己工作的满意程度,因为他们太熟悉这种声音了。在对待安全态度上王洪木总经理说了这样一句很有哲理的话“心大不能心粗,心细不能心小”。解决安全生产的两大法宝一是投入二是培训。投入就是井下环境的投入、生产装备的投入和科技创新的投入,培训就是员工的培训、管理人员的培训。要让员工人人熟悉安全规章制度,人人熟练掌握生产技能,人人牢记安全常识。要让工人在优良的环境里,操纵先进的设备,愉快有序地工作。这就是该公司所要求的:生产布局合理化,装备水平现代化,员工队伍专业化。王洪木总经理在今年的一次职工安全教育培训会上讲:“职工培训工作是职工的生命工程,也是企业的效益工程、发展的基础工程”,可谓一语击中要害。
2009年七台河分公司总计投入安全费用3.7亿元,新增安全设备3580台套。开展安全大检查400矿次,查出隐患1680条,追查隐患和事故41次,处罚责任人320人,安全检查覆盖面、隐患整改率全部达到100%。新强煤矿2009年4000多名矿工采煤120万吨,无一人死亡事故。
核心团队:成功的关键要素
龙煤七台河分公司开创了我国煤炭资源有效利用的新高度,还有一个关键性要素就是有一个核心团队,这个团队是七台河分公司最大的精神财富。团队核心成员遍布各个层面,上至王洪木总经理、杨京全书记、舒彦民总工程师,下至矿长、矿党委书记、段长、队长、班长每个人都有亮点,每个人都有感动,每个人都充满了智慧。缜密管理、上下沟通、团结努力、勇于创新是这个团队的显著特点。也是这个团队最大的凝聚力量。
团队的领头人王洪木总经理1977年成为一名普通的煤矿工人,30年一步一个脚印,成为出色的管理者。在他的身上既充满了改革创新的锐气,又有饱含着体贴入微的柔情。他对公司的未来发展居安思危,对公司的广大员工心存感激。站在战略高度决策是他的第一大优点。他提出“精煤精品”的战略,不仅在采煤环节大幅提高了资源回收率,而且在深加工环节中强化了洗选能力,使七台河分公司原煤入洗率保持在90%以上,处于国际领先水平。他常常给管理团队成员讲,要从国家战略的高度认识煤炭资源的高效利用问题。他说,我国是一个能源资源匮乏的国家,目前又处于经济高速增长时期,将长期面临能源紧缺的困扰。在目前以及今后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内,我国仍会倚重煤炭这种传统能源。煤炭对我国今后的经济、社会发展仍然会产生巨大的影响。
也就是基于这种共识,七台河分公司才在技术装备中舍得大投入,安全培训中舍得大投入,科研创新中舍得大投入,产业拓展中舍得大投入。
党委书记杨京全也是一位煤矿采掘工人成长起来的管理人员。浑身充满激情,喜欢用诗歌与工人交流,他在《兄弟我想对你说》一首诗中这样语重心长“安全高压线不可触摸,触摸就会有天地之隔;安全警戒线不能践踏,践踏的后果由不得你我。”
8月25日,国务院总理温家宝主持国务院常务会议指出,煤炭是我国的主要能源,煤炭工业的健康发展关系国家能源安全和经济安全。目前我国的煤炭工业还存在着资源浪费等突出问题,必须按照安全、节约、清洁和可持续发展的原则推动现代煤炭产业的发展。龙煤七台河分公司的经验无疑是我国煤炭资源高效利用的一笔宝贵的财富。
来源:中国经济时报
专业提供各国海关进出口数据、各国贸易数据、产品进出口分析报告、 行业进出口报告、企业进出口报告、进口企业黄页、出口企业黄页等信息产品
有需求者请致电:010-89438819
QQ:529457141
微信公众号:CIE-DAT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