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企业是我国市场主体中重要组成部分。历史证明,任何企业都有从小到大、从弱到强的演变过程,没有中小企业就不可能有真正的大型企业;从作用来看,中小企业不仅占企业总数的95.8%以上,占60%的生产能力,而且吸纳75%以上的就业人口;从功能上来看,市场经济通过竞争实现资源的合理配置,如果没有大量的中小企业,那么,市场经济运行机制就很难发挥作用。假如中小企业破产倒闭,那么,政府会失去财政收入,劳动者会失去就业岗位。也就是说,中小企业在我国经济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随着全球性金融风暴的到来,首当其冲受到影响的就是中小企业,因为这些企业的规模小、底子薄,相对大中型企业而言应对风险和危机的能力弱。于是在这场“金融海啸”的影响下,我们看到一批又一批的中小企业由于无法抵御而退出市场。由此,与之密切相关的国有和国有控股公司也受其所累,大量农民工失业。故寻求中小企业应对经济危机的对策已成当务之急。
经济危机对中小企业的影响
1、经济危机同时影响外向型和内向型中小企业
中小企业往往依附于国有或大型企业,其业务大多受制于大型企业,多年来的发展,两者存在着千丝万缕的联系,结成了相互依存、共同发展的有机整体,经济危机导致大型企业业务下滑,效益滑坡,必然影响到中小企业。特别是一些以服装、机械、化工、轻工等出口外贸产业为主的中小企业。另外,在国际业务举步维艰的情况下,在各个国家只求自保建立起贸易堡垒的情况下,这些大的企业必然因为生存会把目光转向国内市场,把更大的精力投入到国内,所以一直以国内市场为主要业务来源的中小企业必然会承受巨大的竞争压力。
相反,美国经济增长放缓导致国内需求下降,其对中国商品的需求也将下降,这将对中国出口贸易增长产生抑制作用从而影响国内经济的发展,当大批以出口加工贸易为主的中小企业处于生产萎缩、利润下降的状态时,为中小企业提供能源、矿产、钢材的上游国有企业也难以避过产能过剩的困境。
2、经济危机对中小企业的影响导致大量农民工的失业
中小企业是农民工就业的主要载体,担负着农村劳动力转移的重要作用。特别是最近几年中小企业的用工增长明显快于国有及国有控股公司。目前,由于经济危机的冲击,不少企业处于停产和半停产状态,一些外向型出口企业甚至面临破产的威胁,而在我国的出口产品中,中小企业占了相当大的比重,特别是东部沿海地区,已经形成了规模效应。由此导致中小企业用工量锐减,据统计,2008年中小企业用工净增加7.6个百分点,比国有和国有控股公司低2.3个百分点(2007年前者比后者高12.8个百分点)。从企业2009年的用工计划看,用工净增加11.9个百分点,比2007年和2006年所做的计划数均低20个百分点以上(“净增加”指的是用工“增加”的企业数比用工“减少”的企业数多的百分点)。用工量的减少导致大量农民工失业,而这些突然闲置的劳动力势必会带来诸如社会稳定,国家安全之类更为深远的问题。
3、经济危机对中小企业的影响直接表现为资金问题
中小企业规模不大,资金缺乏一直是困扰中小企业发展的主要难题。虽然近几年政府及银行管理部门都逐步加大了政策引导力度,为中小企业融资提供政策环境。但受益者也仅仅是为数不多的优质中小企业,有近90%的中小企业仍然存在着资金缺口,从银行筹集资金存在着较多的障碍。当世界金融风暴来临时,银行业实行更加谨慎的放贷政策,虽然贷款规划放宽,但银行放贷的门槛并没有降低,使中小企业在原有的资金筹措渠道不断萎缩、新的渠道尚未打开的时候,难以得到更多的银行资金支撑。银行放贷额度减少促使中小企业或转向社会高成本集资,或企业内部高息募集,无形中加大了企业经营风险。况且,在经济危机时期社会资本市场低迷,大众投资信心受挫,企业融资更加困难。加之企业资金回笼慢,应收款变“难收款”,相当大一部分中小企业是在资金的压力下被迫关停。
中小企业应对经济危机的对策
1、进一步寻求融资途径
当前,政府出台了一系列的积极措施来应对经济危机,如投入4万亿拉动内需,采取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等。但是,中央政府工作报告也指出中央政府的主要依赖对象是由国家直接控股的大型央企,中央政府的政策倾斜也主要面向央企。虽然,人民银行在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下也出台了一系列适合不同类型企业融资需求特点的信贷政策,但其对中小企业风险控制的基本政策并没有改变,从某种程度上说,这对中小企业融资难的问题并没有起到多大的缓解作用。因此,中小企业在充分利用现有经济优惠政策,争取政府的扶持的基础上,仍需主动出击寻求自己的融资之路,在目前经济危机条件下,可以考虑以下途径。
第一,加强与上游供应商和下游客户在资金方面的紧密合作。随着国家“保增长、扩内需、调结构”政策的实施,金融机构相应推出了许多金融产品。例如,保理业务、物流金融、仓单质押、厂商银、国内信用证等。这些新业务主要是针对上下游用户开展合作而量身定做的,这为上下游客户的资金合作提供了基本条件。同时,进入发展期的各企业已逐步认识到企业间在融资领域合作是增强自身资金实力,降低融资成本,加快资金运转节奏,防范资金风险的重要途径。目前经济形势不断恶化,很少企业能在危机中独善其身,中小企业走向联合成为了必然选择。企业之间进行资金合作的前提条件是各方都有收益,并且能对自身所得的收益和承担的风险进行控制:存在业务关系的上下游客户之间容易在各方利益之间找到平衡。更因为有了金融机构的介入,使得各方利益都得到了保障。而金融机构也已经认识到传统的抵押信贷业务的抵押方式单一,操作复杂,具体执行起来困难等因素,为了拓展新业务,降低信贷风险,愿意为企业间的信贷合作提供支持。现阶段比较流行的融资方式有保理业务,厂商银业务等。
第二,推行中小企业内生性互助联保融资模式。中国建设银行浙江分行和阿里巴巴公司合作推出的网络互助联保实证检验了中小企业内生性互助联保融资模式的可行性,内生性互助联保模式,是由需要向银行贷款融资的企业自己寻找合作伙伴并结成联盟,集体向银行贷款的一种行为。在模式中,任何一家企业都由联盟内其他企业共同为其担保,如到期无法归还贷款,则需他们共同为其还款。这种融资模式克服了传统的融资担保体系的缺陷,并且降低了融资成本,也可以作为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问题的一个途径。这种担保机制的操作过程中事前、事中和事后的风险控制仍是重点,并且要加强违约后的惩罚。
第三,提高自己的可信任度,迫使自己信息透明。中小企业融资难归根结底就是一个信任问题,要解决这个问题中小企业自己首先要百分百的全身心投入,只有百分百的说服自己,才能取得别人的信任。另外,中小企业还要学会记账,让自己的财务公开,让借来的钱有所交待,最后更深要争取第三方来查帐,迫使自己的信息透明。
2、走中小企业集群化之路
产业集群也就是地理位置集中的网络化企业。产业集群化具有如下功能:第一,从经济学角度分析,企业构成网络可以降低成本、提高效率;第二,从社会学角度分析,有助于建立和增强信任关系,减少机会主义行为,积累社会资本,进而增强获得各种成长资源的机会和能力;第三,从管理学角度分析,促进学习,从而引发知识扩散和技术创新,有助于创新能力的形成与提升。
近年来,我国的中小企业也出现了集群化的趋势,但是这种产业集群化可以说是刚刚起步,我国的产业集群主要集中在经济较发达、对外联系较多的东南沿海地区,涉及的产业也主要集中在轻工业或手工业上。其中,海宁的皮革业、慈溪的小家电业及绍兴的纺织业就是典型的代表。浙江地区的产业集群无论是规模还是发达程度都远远超过了其他地区。正因为这种产业集群才刚起步,还没有充分发挥网络化的优势,对市场风险的抵御能力还很弱,所以在本次的“金融风暴”中浙江的产业集群也受到了较为严重的影响。
本次“金融海啸”给中小企业集群化带来了机遇和挑战,首先,“金融海啸”打破了市场原有的竞争壁垒和结构体系,使得原本由于资源稀缺性处于市场食物链低端的中小企业有了重新“洗牌”的机会,给了中小企业重新思考自己市场定位的契机,也向它们提出对自己和市场评价体系再造的课题,要求中小企业必须收缩其经营范围并寻找其价值链和产业链上的合作伙伴。中小企业只有充分发挥集群化的缩减成本、集中优势和规模化的特点,才可能在这场“经济海啸”中谋生存,求发展。
3、加强营销,控制成本,发展自我创新
当前经济危机条件下,外部需求减弱,出口增速明显放缓,市场急剧萎缩,致使企业产品滞销,库存增加,生产线开工率不足,企业利润萎缩,资金回笼慢,资金链紧绷,直接影响了企业的生存。企业一方面必须改善营销环境,加强营销力度,降低库存,减少积压损失。另一方面,中小企业还必须在成本控制上下功夫,我国中小企业特别是东南沿海地区,大部分是出口拉动型企业,这些出口企业之所以能迅速发展主要是靠价格低廉的产品占领国外市场。中小企业必须认识到,以往相当长一段时间内的快速发展,其实是建立在一些并不完全合理的现实基础上的。为了促进东南沿海地区经济的发展,政府出台了一系列倾斜政策,包括能源原材料价格和人才资源特殊保护政策。东南沿海地区经济发展,有赖于中西部地区的大力支持。反过来,东南沿海地区经济的发展,为社会提供了大量就业岗位,从而使中西部地区剩余劳动力可以转移到东南沿海地区。我国特殊的户籍管理制度,以及独立核算的财政体系,使得东南沿海地区获取了大量廉价的劳动力,但又不需要承担培养成本,支付劳动者的社会福利。这样的要素配置结构,是我国在“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原则指导下长期形成的不合理的经济结构。这种结构实际上加剧了地区经济发展之间的不平衡,随着科学发展观的落实,这种不平衡状况将逐渐被打破。中小企业须加紧进行产品升级换代,一方面要大力开发适应我国城乡普通消费者需求的产品,打开内需市场的瓶颈,另一方面应该研发自主创新产品,用高端产品巩固和占领国际市场,走自我创新之路。
总的来说,中小企业的发展除了依靠自身的发展,外力部分政府还应该承担起责任,无论是国外还是国内,中小企业发展往往需要政府的相应政策支持,否则中小企业跟大企业竞争起来非常被动。但是,绝不能把发展希望完全寄托在国家身上,无论是国内还是国际,企业优胜劣汰是正常现象。“物竞天择,适者生存”,一百多年前达尔文的进化论奠定了物种进化的不二法则,即在危机中只有适应能力强,面临危机灵活求变的物种才得以生存,进而繁衍生息。作为企业也正是在竞争的法则中变得强大或遭淘汰,面对危机优秀的企业懂得利用自身优势以及外部资源,寻求转型或升级,所谓穷则变,变则通。而危机中一成不变,停滞不前的企业,只能在残酷的竞争中消亡。
专业提供各国海关进出口数据、各国贸易数据、产品进出口分析报告、 行业进出口报告、企业进出口报告、进口企业黄页、出口企业黄页等信息产品
有需求者请致电:010-89438819
QQ:529457141
微信公众号:CIE-DAT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