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北京举行的2010国际汽车展览会上,新能源汽车百花争艳,尽显汽车商推出新能源车的热情:曾经展出过新能源车型的比亚迪、吉利、奇瑞再出风头,上汽、一汽、东风、长安、华晨、海马、江淮、力帆等也不甘示弱,拿出了自己的展车。
然而,与车展上的热闹相对应的,却是消费端的冷清。媒体披露,尽管一份调查显示,70%的消费者对于新能源汽车有强烈的购买冲动,但国内销量排名前30位的大部分汽车公司,在新能源汽车的发展上,却仅局限于“已有新能源汽车发展计划”和“局部商业化示范运行”,远未达到量产的程度。
这不禁引人思忖:新能源汽车,缘何叫好不叫座?
媒体记者给出了答案。其一,新能源汽车生产批量较小,成本较高,加之服务网点不配套,致使市场接受的程度相对较低;其二,基础设施制约新能源汽车普及,国内13个城市获准进行新能源汽车示范运行工作,可至今规划不到位,投资不足,充电站等基础设施短缺,这成为制约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的瓶颈;其三,新能源汽车是新兴产业,处于发展过程,各生产企业采用的技术路线各不相同,难以用传统的标准来进行评价,而新的评价标准和检测体系又未跟进,很不完善,这也让消费者望而却步;其四,新能源汽车续航里程难以满足常规需求,即使是较为领先的锂电池车型的续航里程也很有限,这使得电动车无法满足长途驾驶的需要。
这些观点不乏支持者。在接受一家会计师事务所的调查时,高达70%的消费者表示有购买新能源汽车的愿望,但同时却提出一个前提:新能源汽车须保证使用安全,且配套设施、政策环境得到进一步完善,电池、电机、电控等一系列技术问题得以突破。无疑,解决这个前提,是实现新能源汽车普及的关键。
然而,笔者以为,新能源汽车难以普及,还有一个值得重视的问题,那就是新能源汽车定义的混乱。在国内一家汽车网站上,笔者发现,即便是专家,对新能源汽车概念的理解也是五花八门的:有专家公开说,“电动车等新能源汽车已成为全球汽车工业的新潮流”,明确认定纯电动与混合动力、氢燃料电池车都是新能源车;可有的专家却认为,“只有采用了天然气、氢气等才是(新能源车)”,有的专家更批驳道,“电动机比内燃机先出现,把电动车叫作‘新能源车’,是极大的误解。”还有的则干脆否定新能源车的说法,认为新能源车这个定义本身就“不是很准确”,新能源车的“最好的定义”应是“取代原有化石能源的汽车”。
专家们尚且如此莫衷一是,何况普通百姓?困惑之下,消费者不禁要问:新能源汽车,是不是汽车厂商玩的概念把戏,拿了“新能源”来糊弄人?
所以,要普及新能源汽车,国家权威部门应当对新能源汽车有一个明确的界定,让广大消费者清楚哪些车是真正的新能源车,在政策上加大对新能源汽车的扶持,在降低新能源汽车购买和使用成本的同时,加大对新能源汽车的宣传,让更多的消费者知道,新能源汽车的兴起是必然趋势,使其愿意购买和使用新能源汽车。
专业提供各国海关进出口数据、各国贸易数据、产品进出口分析报告、 行业进出口报告、企业进出口报告、进口企业黄页、出口企业黄页等信息产品
有需求者请致电:010-89438819
QQ:529457141
微信公众号:CIE-DAT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