涨价—扩产—压价—联盟—减产—再涨价……供求关系跷跷板的上上下下背后,是中国维生素C(维C)产业十几年来一波三折却并不新鲜的剧情和宿命轮回。
中国医药保健品进出口商会统计,由于国际市场需求旺盛,2008年维C出口总量为8.5万吨,与上年同期相比增长22%;出口金额为7.4亿美元,同比增长122%;平均出口价格为8.69美元/公斤,同比增长82%,呈现出量价齐升的良好局面。
11月的全国原料药交易会(秋季)上,东北制药、石药集团、华北制药、江山制药“四大家族”的维C报价均在80元/公斤左右,出口价维持11美元/公斤上下。“2007年下半年维C价格开始上涨,2008年受北京奥运会环保停产、限产影响拉动,加上今年的持续景气和国际金融环境等因素,维C的价格坚挺已经持续了近3年。”中国化学制药工业协会资深专家俞观文透露。
作为中国医药工业出口创汇的主要产品,目前中国生产的维C已经占到全球近九成,维C与其衍生物占出口金额比重高达40.42%。中国维C产品质量可靠、成本价格低廉,具有明显的竞争力。随着罗氏、武田巴斯夫等国外企业陆续退出维C生产领域,我国对全球维C市场的话语权渐强。
或许正是因为这样,持续三年风光的维C市场很难不去刺激出国内企业的新一轮扩产。除已明确公布的牡丹江高科生化有限公司、上海迪赛诺外,宁夏启元、安徽泰格生物等也已经着手维C项目,甚至一向以青霉素工业盐闻名的河南华星,也已紧锣密鼓地开始了维C转产——粗略估算,在传统“四大家族”外,国内新增维C产能将超过8万吨。
国家发改委的数据显示,2008年全球维C表观消费量14万吨左右,我国现有维C产能约12.7万吨,在全球市场占有率近90%,加上正在扩展的产能数,不仅将导致产能过剩,也将大大削弱国际市场话语权。
据此,按照国务院领导指示,国家发改委产业司、工信部消费品司联合开展了维C行业调查。调查结果显示,2010年~2012年,我国维C行业产能将持续过剩,国家拟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进行调控和引导,加强行业监管势在必行。
结果公布后,资本市场已经纷纷调低了对维C概念股的关注度。
“发改委此时进行维C行业产能摸底,正是为在确保固有优势不被出口大环境影响的前提下,将结构做好。”中国医药保健品进出口商会(下称“医保商会”)综合部主任许铭表示,出口结构的调整须以产业结构调整为前提,产业结构的根本就是企业的产品结构。
资料显示,我国维C行业经历了多次大起大落。1992年~1996年,我国维C产能增长很快,由于国内市场狭小,大约80%的产品供出口,维C很快成为我国首个出口额超过1亿美元的产品。1995年~1998年之间,国内企业纷纷上马维C,由于罗氏大幅度降价,国际市场出现恶性竞争,国内维C生产企业全部亏损,多数企业停产,损失惨重。
俞观文认为,优胜劣汰,竞争也是必需的,但是要防止重复建设、产大于销、低价恶性竞争,根本问题在于产销的基本平衡,必须防止重复建设。
按照工信部《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2008年本)》,维C明确在列国家限制类投资项目;2009年8月,国务院又明令“抑制部分行业产能过剩和重复建设”;此番维C行业调查已经传达出国家对于行业监管和维C产能控制的清晰信号,下一轮更大力度的产业调整已箭在弦上。
从市场价值规律触发结构调整,从而达到产业优化的目的,中国维C产业已数次被“置于死地”,却始终未得根本的“新生”。在当下的利润赚取和长远的市场优化之间,中国维C产业究竟还有多少机会可以重来?
专业提供各国海关进出口数据、各国贸易数据、产品进出口分析报告、 行业进出口报告、企业进出口报告、进口企业黄页、出口企业黄页等信息产品
有需求者请致电:010-89438819
QQ:529457141
微信公众号:CIE-DAT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