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是:进出口服务网 > 新闻资讯

通畅信息脉络 IT提速新海关发展之路

来源:http://cio.ccw.com.cn | 时间:2009/10/23 13:36:45 | 阅读次数:

发布单位:CIEDATA
  • 发布人:
  • 小杨

自新中国成立中国海关便以全新的面貌开始自己独特的使命,改革开放30年间,海关事业随着我国市场经济、外贸的发展实现了跨越式发展。信息时代,当电子政务的巨大冲击迎面而来之时,“科学技术代表第一生产力”在我国海关早已不是一句空洞的口号。中国海关始终以昂扬的姿态走在信息化的前列,大步向信息化强关之路迈进,如今已形成信息化运用的格局,为我国构筑起一道坚实的钢铁大门。

助推器:H2000系统工程

中国海关的信息化建设已经20余年。1988年中国海关靠自身力量,设计开发完成了第一个通关系统H883系统,至1995年中国各口岸的通关业务均实现了通关业务的计算机处理。而在1995年国务院召开的第75次总理办公会议上原则通过了海关总署的中国海关H2000工程,自此中国海关H2000工程正式启动。由此,从1988年以来为海关服务十余年的H883系统升级到H2000系统,担当起更加复杂繁重的海关工作,成为海关业务信息化改革的助推器。

据海关总署相关负责人介绍,H2000系统是为适应中国海关业务量的不断增长、要求通关效率不断提高、强化对进出口的监管、适应不断变化发展的业务要求的形势下实施的新一代海关通关业务系统。要求系统具有很高的可扩展性、稳定性、可维护性、开发方便容易、使用方便高效、信息完整丰富、平台先进且有发展前途的特性。

原有的H883系统是主机工作方式,其系统的处理能力受单机系统处理能力的限制,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业务量不断增大,系统处理能力的限制已经成为一个必须解决的瓶颈。

新的H2000系统架构庞大而复杂,系统共设计开发了34个子系统,500 余个功能。在系统中,大量的业务处理逻辑,是通过参数化来实现的。例如,对申报的业务数据的逻辑检查,对各种证件数据的逻辑检查等等。在新系统之下,业务处理可动态、及时地反应业务逻辑的变化,通过参数化的设计,可以通过调整参数,适应业务逻辑的变化而不用进行新的应用开发、修改、维护,从而提高了系统对业务的适应能力和系统的可用性。

自2001年11月30日牟新生署长在全国海关H2000系统试点工作动员部署电视会议上宣布正式启动H2000系统试点工作以来,北京海关、广州海关分别于2002年8月12日和12月9日完成全关区系统切换,截止到次年3月底,新系统稳定运行共处理报关单128.9万票,转关货物52.8万份,舱单173.1万份,审批加工贸易合同5.4万份,征免税证明2.6万份,征收两税175.3亿元,日均处理报关单近万份,系统运行平稳,口岸通关顺畅,企业反应良好,顺利完成了H883系统向H2000系统的平稳过度。目前,H2000系统已在全国海关推广应用。

至今,在H2000系统的运用推动之下中国海关已形成了以通关管理系统、物流监控系统、风险管理系统和办公系统为标志的海关通关管理、物流监控管理、风险决策管理及办公信息化管理的一整套信息化、现代化管理体系。海关的通关业务已全部实现了信息化管理,大型口岸对货物的监管普遍采用X机集装箱检查设备、电子地磅、GPS监控、电子卡口及配套的计算机网络处理系统。海关统计、数据查询、数据分析等辅助决策系统也已在海关广泛应用。

稳定阀:风险管理平台

根据2002年全国海关关长会确定的“尽快设计建立以企业为单元、各部门共建共享、稳定安全、便于操作的海关风险管理数据库及其操作平台”的总体部署,2002年起中国海关拉开了组织开发风险管理平台的一期工程的序幕。

风险管理作为现代海关制度第二步发展战略的中心环节,是实现海关现代化建设的再次跨越。海关风险管理是将分散于海关各部门和各业务环节的风险协作信息、预警信息、提示信息等全部纳入风险管理平台,对在海关执法活动中出现的可能对海关执法造成损害的不确定因素进行多角度、多层次、多方位的分析,从而抵御、化解、消灭风险。风险管理平台作为计算机数据处理系统运用先进的信息技术,有效整合海关管理过程中的各类业务信息,实现了海关信息管理的规范化、集约化和现代化。

上海海关作为风险管理平台的首批试点单位之一,该关自2002年12月起开展了平台的试运行工作,2004年1月1日起,风险管理平台投入全面应用。上海海关用风险管理的思维方式协调海关管理的各个方面,优化海关管理资源的配置,将海关控制和化解风险的防线前伸后延,有效拓展海关执法的时间与空间。

据了解,海关风险管理平台由九大功能模块构成,即资料源管理、资料查询、资料分析、风险评估管理、风险处置管理、绩效管理、风险在线交流、安全管理和系统管理。风险管理主要体现在风险信息收集、风险分析及识别、风险处置及反馈、成效评估及改进四个环节。这对于2008年全年监管进出口货物总值6065.6亿美元、集装箱2059万标箱,验放进出境人员行李物品1712万人(次)、运输工具17.6万架(艘)次,全年税收净入库1803.5亿元的上海海关来说,风险管理平台起到了稳定阀的作用。

上海海关风险管理主要是以风险为先导,以贸易调查和稽查为手段,相互依托、互为支持的风险分析与处置的协调运作机制。如在2007年4月,上海海关缉私人员通过风险管理平台对“液晶显示器”进行数据汇总分析,发现某公司存在逃税嫌疑,经深入侦查,一举查获了涉税金额逾300万元的走私案件。2008年1月,上海浦东海关结合对加工贸易企业的年审,通过在数据平台设置监控条件,筛选并确定某公司为重点核查对象,通过稽查,发现该司已将大量保税料件制成成品后擅自内销,涉税约400万元。

目前,海关风险管理平台以企业、商品为重点,寻找可能发生走私违规的蛛丝马迹,识别和控制风险,抓住海关管理的主要对象,通过界定和落实各部门在风险管理中的职责定位,形成风险管理主管部门综合性分析(横向)、各业务职能部门专业性分析(纵向)、各现场部门具体作业环节分析(点)之间纵横交错、点面结合的“风险管理链”,构筑起立体化的风险防范体系。在确保有效监管的前提下提高通关效率、保持现有查验率的同时提高查获率,维护经贸的稳定发展。

通关道:电子口岸执法系统

口岸电子执法系统(以下简称“中国电子口岸”)的建成和推广应用,标志着国家电子政务系统中的海关“金关工程”已从设计开发转入实际运行阶段,并且在整顿和规范经济秩序,促进对外贸易发展方面产生了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中国电子口岸是一个公众数据中心和数据交换平台,依托国家电信公网,实现工商、税务、海关、外汇、外贸、质检、银行等部门以及进出口企业、加工贸易企业、外贸中介服务企业、外贸货主单位的联网,将进出口管理流信息、资金流信息、货物流信息集中存放在一个集中式的数据库中,随时提供国家各行政管理部门进行跨部门、跨行业、跨地区的数据交换和联网核查,并向企业提供应用互联网办理报关、结付汇核销、出口退税、网上支付等实时在线服务。

“在以前,各个部委之间的联网主要通过点对点的模式实现。由于这种联网不仅效率低,运作复杂,管理难度大,而且企业要想跟政府部门实现联网办理业务(EDI业务)必须分别与各个部委一一连接。这种各搞一套、制式不统一的网络建设格局,既增加了企业负担,又给企业带来了诸多不便。中国电子口岸把过去那种点对点的连接方式,转变为通过建立一个公共数据中心实现部委之间的联网数据交换和共享。”海关总署一位负责人表示。

而另一方面,20世纪90年代中期,利用假单证、假批文、假印章进行的“三假”走私、骗汇、骗税违法犯罪活动十分猖獗。据海关总署统计,2003年至2006年,海关共察获走私案件46528起,案值403.2亿元,涉嫌偷逃税82.9亿元。“三假”走私骗汇、骗税对国家经济造成了严重损害。

另外,按照国家外汇管理有关规定,企业出口货物必须事先到外汇管理部门备案,然后在规定的时间内把出口货物换取的外汇结算给外汇指定银行。企业进口设备、原材料需要外汇时,只需要向外汇指定银行出具海关签发的进口报关单证明,就可以自由购汇。实际上国家外汇大量流失的主要原因是,不法分子根本没有进口货物,而是通过制造假的报关单到银行骗购外汇。

为了配合有关部门打击骗汇、骗退税活动,全国海关曾经采取了许多防伪措施,先后研制了3代防伪印油、2代激光防伪标签,并且在所有海关签发的报关单证明上加贴的激光防伪标签和加盖特防伪印油,进行单证防伪,并且配合外汇、国税和银行对进出口报关单进行“二次核对”。

鉴于以上原因,1998年海关总署和外汇管理局按照国务院领导关于要加快银行、外汇管理局和海关之间的计算机联网,加强对报关单和外汇进出口核销工作的管理,从源头上防止骗汇、逃汇违法活动的发生的指示精神,联合开发了“进口付汇报关单联网核查系统”,该系统通过海关与外汇部门的联网核查来鉴别进出口付汇报关单的真伪,改变了靠书面单证防伪的做法,1999年1月1日该系统在全国推广使用,便立刻收到了明显的效果。

至此,电子口岸执法系统的使命已经明朗化。它要求将外经贸、海关、工商、税务、外汇、运输等部门分别掌握的进出口业务信息流、资金流、货物流的电子底帐数据,集中存放在一个公共数据中心, 行政管理机关可以进行跨部门、 跨行业的联网数据核查,企业可以上网办理出口退税、报关、进出口结售汇核销、转关运输等多种进出口手续,从而提高行政管理机关综合管理效能,严厉打击走私、骗税、骗汇等违法犯罪活动,提高企业贸易效率,降低贸易成本,促进对外贸易健康发展。

目前,中国电子口岸数据中心在全国已设立41个分中心,网络接入点和IDC机房在全国地级市以上的城市已全部建立起来,采用 ATM/SDH/MPLS-VPN/等方式联接,同时提供专线,拨号,宽带(ADSL,ISDN,LAN)以及移动(GPRA,CDMA)等接入方式。到目前为止海关实现联网作业的部委国家局已经达到16个,具体应用项目已经有20多个。

畅通脉:铁路口岸信息平台

为实现海关、铁路、质检、边检、银行以及进出口企业、货运代理企业、报关企业的计算机联网和信息资源共享,严密进出口管理,方便企业进出,提高贸易效率,降低贸易本,中国海关设计开发了铁路口岸信息平台。

该系统利用电子口岸数据中心平台,实现海关、铁路、质检、边检、银行、外经贸、货代等各部门系统联网互通,数据共享。主要业务包括:海关与铁路部门之间的进出口舱单数据,商业信息交换业务,海关与质检部门之间的通关单业务,海关与边检部门之间的出入境人员信息管理业务,海关与外经贸部门之间的许可证件管理业务,海关与货代的合同数据交换,企业向海关申报的报关单等方面的业务以及企业,海关与银行之间的税款网上支付业务,该系统正在部分陆路口岸海关运行。

而在通讯网络建设方面,中国海关已建成基于中国电信ATM公网平台,连接总署与43 个直属海关单位的全国海关虚拟专网,以此为基础,各直属海关加快实施关区网的建设和改造,开通和提升了总关至隶属海关数据专线六百多条,建立起由“总署—直属关—隶属关”三级组成的树型网络,网络的功能也由以往的单一数据传输功能过渡到数据、语音、图象三网合一,网络的可靠性和可用性得到大大提高。据了解,到目前为止,海关总署已正式启动新的H2010工程(“现代海关综合管理信息系统”),以支撑全国海关一盘旗的“大监管体系”建设,同时落实海关支持扩大内需促进经济发展的《十项措施》,并力争完成今年海关税收任务。

对于海关信息化“十一五”规划,海关总署相关负责人表示:“十一五”海关信息化工作主要目标,到2010年基本建立起与全面建设数字化、智能化海关相适应,与先进的现代海关制度相配套、与国际通行规则相衔接、项目建设与安全运行管理并重的信息化发展机制,建设成功能强大、应用配套、技术先进、运行安全的海关信息化系统,使海关总署到各直属海关内外骨干网可用性达到99.98%,核心业务系统H2000可用性达到99.9%。而保持海关内外网信息化建设在国内的领先地位,更多的需要靠网络运营商和通信设备厂家提供高可用的服务和设备。“十一五”期间海关信息化向电信业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一要求将是一个全面的、智能的、开放的和个性化的

分享


专业提供各国海关进出口数据、各国贸易数据、产品进出口分析报告、 行业进出口报告、企业进出口报告、进口企业黄页、出口企业黄页等信息产品

  • 有需求者请致电:010-89438819

    QQ:529457141

    微信公众号:CIE-DATA

  • 扫二维码关注进出口服务网微信公众号关注公众号
网站简介 | 帮助中心 | 网站建设 | 订购广告 | 网站律师 | 付款方式 | 服务条款 | 隐私保护 | 联系我们
服务热线:010-89438819 京ICP备12042581-2
进出口服务网(www.ciedata.com)版权所有 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