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82岁的施洪鑫和52岁的施炜是一对父子。1978年,施洪鑫从青岛海关业务一处退休,同年,施炜迈入了业务一处的大门。
“一栋连地下室和阁楼都算上才4层的德式小楼”装下了当时青岛海关110名关员。施洪鑫入驻这栋小楼时,青岛海关还叫胶海关。此后的几十年里,他始终坚守在业务一线,并作为海关系统税收业务专家,多次参与海关税则的完善、修订工作。
新中国成立初期,施洪鑫用“出口税目太少”来概括当时的税则。“因为税目少,出口货物种类多于实际税目,在执行上常常遇到问题。”同时,对于货品的界定也不准确。“肥田粉进口税费是5%,硫酸亚铁进口免税,而这两个货品其实是同一种化学物质。”
当年,我国进出口贸易并不发达,监管商品不外乎生米、生油、豆油、鸡蛋等日常生活用品。人们都笑称“一船大米换不回一架飞机”。
1967年,受“文革”影响,海关对国营外贸企业进口货物计征关税的任务被取消,实行税利合并制度,即以利代税。其间,我国外贸事业的发展遭遇挫折。
1978年,改革开放带来了我国外贸发展的春天。这一年,施洪鑫退休,施炜进入父亲曾工作过的业务一处,从事监管工作。
“那时候业务量小,一个皮包就能装下一天的报关单,一辆自行车就能跑遍整个港口,两个人就能完成整个港口一天的货物查验任务。”那个年代,提起海关关员,人们脑海中浮现出的形象就是一辆自行车,车把上挂个布袋,布袋里叮当作响。骑到海边,掏出布袋里的尺子、手电筒、抓钩、扦子,辅以眼看、鼻嗅、手摸等方法查验货物。
施炜至今仍记忆犹新的是,每次检查都能看见船员大包小包地往下扛生活用品,包括方便面、奶糖、奶粉、饮料、洗衣粉,甚至还有卫生纸。这反映出当时国内物资的匮乏。
到了上世纪80年代,这种情况有所改变。山东各口岸进出口货运量急剧增加。“不知不觉间,钢材、机电、服装等,进出口商品林林总总,一下子就多起来了。”据老关员回忆,1980年进出口货运量已经达到两千万吨。
随着对外经济贸易的发展,原有的海关税则已不能满足税收、统计的需要,必须有一套系统、科学、与国际接轨的税则,才能适应国际贸易的发展。1984年,海关总署召集一批海关系统税收业务专家,进行新税则的修订,已经退休的施洪鑫参与其中。1985年春天,《中华人民共和国进出口关税条例》和《中华人民共和国进出口税则》问世。
海关业务变化最大的是1979年开始的“三来一补”监管业务。“当时国家经济发展的水平尚不算高,‘三来一补’不需动用国家外汇,就可以引进比较先进的设备、技术,扩大出口的品种、规格,增加外汇收入。”施洪鑫说。
一份来自青岛海关的数据显示,1979年,在青岛海关管辖区域登记备案的来料加工合同仅有16份,收取工缴费610万美元。而在1987年国务院办公厅转发《关于抓住有利时机进一步发展来料加工装配等业务的请示》后,“三来一补”业务取得了长足发展,当年来料加工备案合同为99份,合同进口料件金额为3.76亿元。
2001年12月11日,我国正式加入世界贸易组织,融入了世界经济大家庭。
转眼间,施炜进入海关已有30余年。说起过去的日子,他用“过得快,发展更快”来形容。青岛海关从最少时的三四十人,发展到如今下辖24个隶属海关、拥有2400余人的大关,“以前是想都想不到的”。2008年,青岛海关税收入库达801.05亿元,同比增长33%,居全国第三位。
提到当前的监管方式,施炜如数家珍:“监管模式太多了,无纸通关、网上付税、区域通关、分类管理、分类通关,加工贸易联网监管,这些监管模式因地制宜,发挥了重要作用。”
说起各项改革的作用,施炜更是滔滔不绝:“就说目前刚刚实行的分类通关吧,以前平均通关时间是37分钟,现在缩短到不足7分钟!”
“现在的监管是高度电子化、科技化的。”审单、监管、验放,征税全部应用电子化通关手段,哪像早些时候拿着铁钎子满货场跑?”施炜笑着说,“连手册备案核销都在网上进行,企业不用出门,就能把业务办妥。”
目前,我国使用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海关进出口税则》包括进出口商品21类97章,共有税目7868个,其中每个税目下又包括若干项商品。2008年,我国进出口贸易总额2.56万亿美元,外贸总额位居美国、德国之后,成为世界排名第三的贸易大国。
问及对海关未来发展的展望,施家父子几乎异口同声:“一定会更好!”
专业提供各国海关进出口数据、各国贸易数据、产品进出口分析报告、 行业进出口报告、企业进出口报告、进口企业黄页、出口企业黄页等信息产品
有需求者请致电:010-89438819
QQ:529457141
微信公众号:CIE-DATA